A. 1967年中印冲突中国到底吃亏了吗
还是吃亏了,毕竟丢了一点点土地,因为我们没有大飞机,后勤跟不上,必须撤退。
B. 经济学家如何看2017年中印冲突对中国的引响
其实吧,你要是站在印度角度看,这可真不算挑战,而是自保
1,印军非法入境,对峙原因是中国在动朗地区修路(修的这些路其实可以看作战备公路),一旦中印开打,中国的机械化大军往动朗地区一开,不用开火,就放那,印度整个东北邦和首都的联系就被咱们掐断了,动朗地区是印度的命门,如果你是印度你怕不怕
2,印度其实每天都会越界,与我们对峙也是常有,要知道中印争议区是全球最大的争议区!只不过这次在敏感地区闹大了
对付三哥不足为虑,别听新网上那些标题党写的东西,开打?短期内不存在的
C. 印度冲突对中国的利弊有哪些
印巴冲突是吧。
显然对于中国影响非常的适中。
地理位置来说,印度洋那里是中国海上一带一路的中间点,虽然战时影响不是特别大,但对一带一路的稳定造成很大的破坏,尤其是信心。另外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路上铁路到哈密这一节铁路运输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随意两个国家战争对于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战略负面影响不小。
经济层面,两个国家和中国的贸易不是特别的大,所以经济层面影响并不是也不大,不过印度之前通过的战争法里征收敌国资产这一条需要一些在印投资的企业审议,毕竟,中方在克什米尔也是有领土争议的。
安全层面,两个都是有核武的国家,到时候用起来,那就是大麻烦了,虽然中国有天然屏障青藏高原但这一块对于中国的战略发展节奏还是影响很大的。
总体而言,对于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尤其是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给予中国很大的战略优势。如果相对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程度的话,这个仅仅占其两层吧。
具体如何还需要看事态发展,印巴从来不是世界的中心。
D. 中印边境冲突,都有什么细节值得永远铭记
当中方第一次披露了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细节,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会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同时对这些守护着中国安稳的无数士兵敬佩。中国这14亿的人民能够生活得幸福,有一个安稳的家园靠的就是这些默默为我们奉献的人,他们不求回报,勇于牺牲,他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令无数的人心生感动。这一次央视军事播放出来的视频,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了士兵们的身先士卒,里面有很多的细节,让无数的观众感动,同时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印军丢下伤亡人员逃窜,而中方却为这些受伤人员治疗。
在这一次的冲突当中,还有一个细节是非常值得令人铭记的。当中方的增员队伍来到之后,印方很快就会不成兵,纷纷抱头逃窜,在逃亡过程中,印方将大量越线受伤的士兵丢下不管。而中方对这些受伤的印度士兵还根据实际的条件进行医疗救治,甚至还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这体现了中国的仁义,也体现了中国对生命的尊重。
E. 中印边境冲突
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是中国与印度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边境冲突。该事件虽未造成直接的军事冲突,但是两国之间紧张的形势已经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开战的边缘。
背景:
1962年及1967年中国与印度分别在边境发生了两场边境军事冲突,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虽然中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停火后中方却从已经夺取的争议地点撤出,使得印方实际控制了藏南地区。但是印度军方在战场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决定在中印附近实施了一项“防御计划”以巩固印方于战争所占有的领土范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于边界前沿的几个支撑点军队已经完成部署,但是通向这些地方的交通网线仍没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总理后,决定重新审议印度的安全局势,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过了一项旨在加快在印度实际控制线内部署军队的计划,以继续巩固印度在此地的军事控制。
和解: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在前往赴平壤参加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期间顺带停留于北京,印度外长向北京带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个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继续使边境地带的局势恶化”。当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国大党支持者的集会上说“有关中印边界局势的错误报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1988年12月,拉吉夫访问中国,这是即20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访问印度后第一次两国之间的高层访问。最终在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的协议,这场边境危机由此告终。
F. 中印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冲突是否造成过战争
1、唐朝天竺战争
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2、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G. 现在中印重演1962的冲突,中国后勤供应的上吗
对付62年样式的作战没有问题
62年的时候,在东线,囤积了2万人的作战物资,囤积的各类物资在10000吨左右
现在随着铁路和公路网的普及,以及大型运输机的增加,提前储备这些物资没有什么名字问题
但现在的问题是敌人也变化了
62年的时候,当面之敌不过7旅、62旅、4师等部队,合计不过3万人左右
现在印度在XZ正面是9个山地师,小20万人
人家的策略就是逐步后缩,待大雪封山以后防守反击
H. 中印战争对印度造成了哪些影响
中印战争间接说明了尼赫鲁不结盟运动的构想是虚幻又不切实际,同时这场战争所导致的就是尼赫鲁所发起中印两大国带领第三世界团结的不结盟运动和中印之间短暂的蜜月期,也在这一瞬间的战争爆发而破灭。并且导致后期一系列在喜马拉雅山上的争夺,从中造成双方不少的伤亡,中印两国也从二战后盟友变成死对头,直到至今仍然互相提防严兵重守双方军事要地,不结盟运动的名存实亡使得印度和中国开始寻找战略同盟的可能,以至于印度开始与苏联建立起亲密的友谊以制衡中国,而中国则因为美国在战略上需要而开始被拉拢并发展与西方的外交关系,同时这也使得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持续僵持,而巴基斯坦与中国作更进一步的外交发展,进而成为中国“最友善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