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91年的海灣戰爭的發生原因和影響
海灣戰爭原因:
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影響: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葯中,精確制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被俘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②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石油期貨漲幅
海灣戰爭是1991年1月17到2月28,,1月16收盤26.03美元,1月17收盤19.93美元,2月28收盤18.59美元,最低價是2月25的17.4,漲幅為-28.6%
③ 求一部1991年海灣戰爭的紀錄片,好像是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拍的,一共有ABCD四集
up
④ 發生在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戰爭中實施電子干擾取得成功,這里的電子干擾指的是
電子對抗飛機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aircraft
專門用於對敵方雷達、無線電通信設備和電子制導系統等實施電子偵察、電子干擾或襲擊的飛機。電子對抗飛機通常用其他軍用飛機改裝而成。分為電子偵察機、電子干擾飛機和反雷達飛機:
①電子偵察飛機。通過對電磁信號的偵收、識別、定位、分析和錄取,獲取有關情報。它裝有寬頻帶的電子偵察系統。
②電子干擾飛機。主要用以對敵方防空體系內的警戒引導雷達、目標指示雷達、制導雷達、炮瞄雷達和陸空指揮通信設備等實施電子干擾 ,掩護航空兵突防。
③反雷達飛機。主要用於襲擊地面防空系統的火控雷達。它裝有告警引導接收系統、反雷達導彈和其他制導武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出現多用途電子對抗飛機和無人駕駛電子對抗飛機。
電子對抗飛機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告警、施放電子干擾、對敵地面搜索雷達和制導雷達進行反輻射攻擊等方式,掩護己方航空兵部隊順利遂行截擊、轟炸等作戰任務。可以說,電子對抗飛行是戰斗機、攻擊機、轟炸機等主戰飛機的「保護神」。
電子對抗斗爭是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最早發生在本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期間。而電子對抗飛機則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煙中,其對抗的范圍已從通信對抗擴展到了雷達對抗。
二戰期間,為了對付敵方新出現的警戒雷達和炮瞄雷達,英、美、德等國相繼研製出了早期的電子干擾裝置。1939年5月,英國人首次開發成功機載型電波干擾器,經過改進後,於40年代初安裝在轟炸機上,在對德國本土進行空襲時,用它干擾防空雷達。同一時期,美國航空兵為了減輕德軍防空部隊炮瞄雷達的威脅,開始為轟炸機配備APT-2型電波干擾器,結果飛機的損失率由12.6%降到7.5%。此外,美、英還將「惠靈頓」、B-24等型轟炸機改裝成電子偵察機,對德軍的雷達、通信系統進行偵察。
五六十年代,電子對抗技術發展較快,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專用電子對抗飛機,如美國的P2V-7電子偵察機、EB-66電子干擾機、F-105G反雷達飛機等。大部分的戰斗機和攻擊機,如美國的F-4、英國的「掠奪者」等型飛機已開始配備較完善的機載自衛干擾系統。
70年代以後,機載電子對抗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電子對抗設備日趨完善,電磁頻譜斗爭的范圍不斷擴大。1982年的貝卡谷地之戰,以軍把電子對抗技術和電子戰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一舉將敘軍19個地空導彈陣地全部摧毀的勝利。此戰,成為現代電子戰的典範。以軍不僅充分利用已掌握的電磁優勢,而且在作戰中更多地注入謀略因素,有計劃、有組織地運用無人偵察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等技術勤務飛機,輔助和指揮己方的戰斗機、攻擊機實施精確打擊行動,從而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海灣戰爭是另一場規模更大的、以電子戰為發端,且電磁斗爭貫穿始終的現代戰爭。在「沙漠風暴」開始之前5個小時,多國部隊就派出EA-6B、EF-111、F-4G、EC-130等專用電子對抗飛機,對伊拉克境內的雷達、通信、指揮設施和防空系統進行了強烈的電磁干擾,使伊軍雷達熒光屏一片「白雪」。大規模空襲發起後的頭一個小時內,在前頭開路的F-4G等飛機,就向伊軍雷達和防空陣地發射了200餘枚高速反輻射導彈,從而保障了攻擊編隊的安全突防。多國部隊實施的「白雪」電子戰,造成了伊軍通信中斷、雷達迷盲、指揮癱瘓、防空導彈失靈,大大提高了己方作戰飛機的生存率和行動自由度。
戰後,美國海軍反映,當戰斗機編隊有EA-6B電子干擾機護航時,幾乎就沒有受到伊軍地對空導彈的攻擊。實戰結果再次證明,只有奪得整個戰場的制電磁權,才能獲取制空權,並進而以較少的損失贏得戰爭的勝利。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飛機的戰損率只有千分之0.3,其原因固然很多,但電子對抗飛機的支援和保障作用不可低估。
⑤ 找一本重生商戰小說,有參與撲滅海灣戰爭科威特石油大火
你找的消防員名字應該叫Red Adair,美國人, 1915年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2004年去世。在1991年,他以75歲高齡參與了海灣戰爭科威特消防救火工作,並與1993年宣告退休。相關的書《AN AMERICAN HERO:THE RED ADAIR STORY》
⑥ 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使用了沙漠盾牌行動後共實施了幾個軍事行動
先是沙漠盾牌
然後是沙漠風暴
最後是沙漠軍刀
⑦ 1991年海灣戰爭中哪一方進行的是正義戰爭
應該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
海灣戰爭的起因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作為侵略者的伊拉克首先可以排除「正義」的一方了。
而戰前的聯合國安理會678號決議以12票贊成、2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了,其中五大常任理事國無一國投反對票,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可以說是出師有名又合法。
⑧ 海灣戰爭與石油有關嗎
令世人震驚的海灣戰爭已過去了十多年,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從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對伊拉克迅速作出的反應已成為現代國際政治舞台上經典的一幕。開始於1990年8月7日的「沙漠盾牌」軍事行動已成為研究現代戰爭的專家、軍事愛好者耳熟能詳的名詞。這場歷時42天、投入最先進武器的海灣戰爭,實際上是一場真正的20世紀末期的石油大戰。
面積1.8萬平方千米,人口僅180多萬的小國科威特是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5位的「石油大國」。20世紀90年代初,它的探明石油儲量達92.3億噸,年產量超過1億噸,是世界主要石油供應基地之一。
與之相鄰的伊拉克也是石油大國,儲量居世界第2位。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從擁有500億美元海外資產的富國,淪為欠外債達700億美元的窮國。與伊朗停戰後的經濟建設急需大量資金,而伊拉克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石油出口。
科威特油田的含油層厚、油質好、埋藏淺。伊拉克南部的魯邁拉油田正處在伊、科邊境地區,雖然該油田僅有約3.2千米長的小部分延伸到科威特境內,但科威特在兩伊戰爭打得正激烈時,曾利用新的開采技術加緊在此處獲取石油。對此,伊拉克再三指責,並要求科方賠償24億美元的損失。
此外,1990年初,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肆意超過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分配的生產定額,大量增產出口原油,致使世界石油市場的油價從每桶18美元跌至14美元。這對急需資金的伊拉克無疑是雪上加霜。1990年7月中旬,伊拉克就此猛烈攻擊科、阿兩國這種不負責任的超產行為,聲稱自己僅上半年就因此損失了140億美元。
為了「彌補」石油工業方面的損失,並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資源,伊拉克數十萬大軍於1990年8月2日出動,一夜就攻下了科威特。
僅僅5天之後,美國就做出了迅速、強烈的反應,要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海灣戰爭,為什麼?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一語道破了天機:既不為了民主,也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石油。
到1990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約有65%在海灣地區。那裡的石油產量已佔到世界總產量的25%,石油出口量佔世界石油貿易總量的40%。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全世界每年產出的30億噸石油中,約30%是由美國消費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國內石油需求量以2%的年增長率增加,但經過百餘年的開采後,其國內的石油產量卻連年下降,因此,美國的石油消耗對進口的依賴日趨嚴重。到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從海灣地區進口的石油已達206.4萬桶/天,占其總進口量的26.9%。
日本消耗的石油中有99%依賴進口,歐洲共同體國家在1989年石油進口量占其石油總消費量的80%。
西方的政治經濟學家認為,誰控制了海灣石油,誰就控制了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命脈和生命線。難怪伊拉克攻佔了科威特,打算控制海灣的重要產油區時,西方世界驚慌失措,大規模出兵,動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大的軍事力量,發動了海灣戰爭。
自從坦克、飛機、戰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示出威力以後,摧毀和破壞敵方的石油生產、供應的設施和機構,已成為現代化戰爭中克敵制勝的一條重要作戰原則。因為如果石油供應被切斷,再好的作戰裝備也只能成為一堆廢銅爛鐵。
回顧這次海灣戰爭,多國部隊殺入伊拉克以後,並未受到戰前許多軍事分析家們預測的惡戰,伊軍大部分不戰而退、潰不成軍,僅僅100小時就結束了戰斗,伊拉克無條件接受了聯合國有關12項決議。
各國軍事分析專家在戰後分析發現,除了薩達姆指導思想失誤之外,石油供應被切斷是伊軍迅速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從地面攻入伊拉克之前,美、英等國出動了強大的空軍對伊拉克境內實施了現代戰爭史上空前的大規模、高強度、高准確性的長達38天的「地毯式」轟炸,不僅徹底破壞了伊軍重要的戰略據點,而且使伊拉克的主要煉油廠、石油儲存與供應設施幾乎全部癱瘓,通往前線的軍用物資供給線全部被切斷。前線急需的汽油和彈葯等物資送不上去,而設在前線的燃料儲備也被完全炸毀。伊軍的坦克、戰車、卡車等機械化裝備沒有燃料補給幾乎失去了機動作戰能力而變成了一堆廢鐵,面對裝備精良、空中和地面燃料供應都十分充足的多國部隊,只好作「鳥獸散」了。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海灣戰爭中,美軍一個裝甲師日耗燃油94.6萬升;參戰的8個機械化師和裝甲師在100小時的地面戰中共消耗燃油3028.3萬升。美國官方公布,海灣戰爭中,每天消耗燃油6813萬升。據不完全統計,僅42天的海灣戰爭就消耗燃油230萬噸。石油在現代戰爭中的角色可見一斑!
⑨ 1991年海灣戰爭前夕,石油的價格狂漲,誰能給我說說最高是漲到多少美金每桶
海灣戰爭期間,油價最高是90年10月份,大概是每桶41美元,到了91年1月份的時候油價已經下跌很多了,91年1月17爆發戰爭前大概是每桶32美元,只是在戰爭最初兩小時漲到每桶35美元,之後一直是下跌的!
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多,下面這個網址對你有用
http://www.cnki.com.cn/Journal/J-J3-GJJ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