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期貨軟體 > 期貨里埋單與買單的區別

期貨里埋單與買單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1-04-09 03:06:55

1. 買單和埋單哪個才對啊有什麽區別

買單是付錢的意思, 埋單 是保險行業的話 好象是埋起來客戶的單 當然錢也是不上交公司的

2. 「買單」和「埋單」有什麼區別

埋單源於廣東話。外地人,辨音會意,「埋單」諧音而成「買單」,兩個意思一樣的。
買單也稱「埋單」。
「埋單」一詞由來已久,源於廣東話。因為廣州的飲食業,以前有先食後結賬的傳統做法。
粵語「埋單」與「買單」中的「埋」與「買」兩字,音近義遠,這兩個詞的意思也是大相徑庭。粵語的「埋」字,有多個含義,其中之一,有聚合、結算之意,如「埋口」(傷口癒合)、「埋份」(參與一份)、「埋堆」(志趣相投者常相聚一起)等等。從前做生意者年終結算,叫「埋年」;至茶樓酒肆,食畢開單結賬,便是「埋單」。而「買單」一詞源起早年廣州開埠穗港異地間商業票據往來,本地付款,異地取貨,當下的付錢「買」到的其實是一紙提單。可見「埋單」「買單」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近年來,南風北漸,一些粵語詞彙成了各地民眾習語,作為外地人,辨音會意,「埋單」諧音而成「買單」,倒也直觀簡捷。這個問題算是地區間商業、文化交流中的趣事一樁吧。 當然,有些不了解廣州話的字義和廣州的民俗文化,把「埋單」誤作「買單」,也是不足為奇的。
其實,「買單」和「埋單」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常用的意思是「付賬」,由此,又引申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意思。

3. 「買單」和「埋單」是一個意思嗎有什麼區別

喜歡,是一種心情;愛,是一種感情。
喜歡,是一種直覺;愛,是一種感覺。
喜歡,是執著;愛,是值得!
喜歡,可以停止,愛,沒有休止。
喜歡一個人,特別自然;愛一個人,特別坦然。
喜歡一個人,有時候盼和他在一起。愛一個人,有時候怕和他在一起。
喜歡一個人,不停地和他爭執;愛一個人,不停地為他付出!
喜歡一個人,希望他可以隨時找到自己;愛一個人,希望可以隨時找到他。
喜歡一個人,總是為他而笑;愛一個人,總是為他而哭!
喜歡就是喜歡,很簡單;愛就是愛,很復雜!
喜歡你,卻不一定愛你;愛你,就一定很喜歡你。

4. 究竟是買單還是埋單有何區別和來歷

看看這個 !!

時下報刊、熒屏上「買單」和「埋單」的「出鏡率」很高,兩個詞的使用是混亂而隨意的,且看下面的例子:

(1)《誰為大型演出埋單》(《新民晚報》2004.3.8第8版)

(2)《誰為A3的醜陋埋單》(《文匯報》2004.2.28第8版)

(3)《別急,讓我爸來買單》(《益壽文摘》2004.2.2第6版)

(4)《修公路要為水土流失買單》(《重慶日報》2004.3.8)

在2004年2月18日的《文匯報》上甚至同時出現了《研究生發表論文誰買單?》和《誰為這起惡性家政事故埋單?》這種混用的情況,真有點讓人無所適從。

其實,「買單」和「埋單」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常用的意思是「付賬」,如例(1)(3),由此,又引申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意思,如例(2)(4)。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兩者取一,以免混亂。到底取誰舍誰?不妨先分析一下兩者的詞義。

「單」,單據,收付款項或貨物的憑據,如收據、發票、發貨單、收支傳票等。

「買」,音mǎi,指「拿錢換東西」,跟「賣」相對,「買單」就是付款換得購物的單據憑證。

「埋」一音mái,常用義有「蓋住、藏、低下」,如「掩埋、埋伏、埋頭」等;一音mán,「埋怨」指「責怪」。無論「埋」讀什麼音,「埋單」都說不通。在餐館吃飯,叫服務員「埋單」,難道是叫他把「單據」藏起來?

可見,用「買單」表示「付賬」,並引申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意思,都是順理成章的,而用「埋單」表示「付賬」讓人莫名其妙,用它表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則更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此,我認為,應當取「買單」而舍「埋單」。

「埋單」自有道理

李 亮

餐館結賬叫「埋單」,這是廣東方言的用法。《廣州話方言詞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有「埋單」無「買單」,「埋單」釋義為「開單,結賬」。這種用法是廣東文化的縮影,包含了廣東人對生活的一種感悟。其中有三層意思:一是提醒服務員「行埋來」(走過來),「埋」乃「靠近」,這種貼身服務既可方便顧客,又可避免餐館的忙亂;二是服務員隨時「記埋」(記下來)顧客吃的菜,讓顧客明白消費,「埋」有「積累」的內涵;三是用餐結束時,服務員已經把顧客的消費數額預先「埋好」(算好),以免顧客久等結賬的尷尬,「埋」又有「結算」的意思。

現在全國很多地方說的「買單」其實是對廣東話「埋單」的誤用,結賬並不是把賬單買下來,用「買單」表結賬根本不通,也無法體現「埋單」的豐富內涵,結賬使用「埋單」才是正確的。

粵語中的「埋」

王 錦

在粵方言中,「埋」(mái)除了有普通話中的「蓋住、藏」的意思外,還有地域性極強的特定意義。歸結起來,主要有下列四種:

(1)靠攏,接近,如「埋口的」(近一點)、「埋身」(近身)、「埋位」(入座)、「埋尾」(收尾)、「行埋一邊」(靠邊站)等。

(2)對上一含義的引申,如雙方交鋒、沖突叫「埋牙」,採取行動叫「埋手」等。

(3)聚攏、匯集,如「埋口」(傷口癒合)、「埋堆」(扎堆)、「執埋」(分門別類地收拾東西)等。

(4)對第三種用法的引申,如匯總數據便叫「埋數」,結賬就叫「埋單」。

了解了「埋單」一說的由來,我們就會明白,在餐館結賬應該說「埋單」,而不是「買單」。

埋單≠買單

羅熾勛

珠江三角洲一帶的茶樓、食肆都有「先食後付」的傳統習慣。顧客用完餐後,招呼伙計:「埋單!」這個「埋單」原來是「執埋」和「開單」的縮略語。

過去的茶樓、食肆,往往根據餐具的大小或外形來規定食品的價格,伙計一看碗碟就知道所盛食品的價錢。伙計「執埋」了(分類清點)餐具,通過心算就能很快「開單」(把消費總額寫在小單據上),讓顧客到櫃台交款。

「執埋」「開單」合稱為「埋單」後,「埋單」就籠統地指「結賬付款」了,並引申出「承擔責任」的意思,如:「劣質產品,由誰埋單?」

至於「買單」在廣州方言中則是「交錢取提貨單」。上世紀70年代前後,為免入境人士隨身攜帶糧、油、彩電、洗衣機等的不便,港澳和國外一些商號開辦了交錢拿提貨單,在境內指定地點提貨的服務,如「香港買單,廣州提貨」等。而到了上世紀末,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則出現了像「深圳買單,香港提貨」之類的服務。

可見,「埋單」和「買單」是兩個不同的詞語兩者不應混淆。

演化的軌跡

王 莉 陳明學

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網路時代的到來,漢語普通話包含的文化信息越來越豐富,大量新詞新語的出現反映了這種變化。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在全國「先行一步」,粵方言中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在日益頻繁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在普通話中頻繁出現。比如「生猛」「搞掂」「無厘頭」等,當然還有「埋單」。

普通話吸收方言詞語奉行的是「拿來主義」。如果「望文」能「生義」則不妨完整引用,如「生猛」;如果感到不太舒服又有改造的餘地,則大膽地改造,如「搞掂」進入普通話後常被寫作「搞定」,因為用「掂」表示「妥善」是粵方言的用法,普通話則以「定」表示「確定」;如果理解困難又難以改造,對不起,只好委屈一下,暫時不吸收了,像「無厘頭」雖然隨周星馳的電影也火過一陣,但受歡迎程度絕比不上「生猛」「搞定」之類,《現代漢語詞典》(增補本)「新詞新義」部分收了「生猛」「搞定」未收「無厘頭」就是證明。

與「搞掂」在普通話中多被寫成「搞定」類似,「埋單」進入普通話後多寫作「買單」。比如:

人們開始厭倦許多免費的信息大餐,開始為自己急需的知識和能力在網上「買單」。(《北京晚報》2002.1.6)

風流債後,「綁架」自己,親哥逼妹為其風流債買單。(《天府早報》2003.7.19)

不僅如此,普通話中的「買單」很快就和粵語中的「埋單」一樣,引申出了「承擔責任」的意思。如:

誰為人身意外買單?(《西部商報》2002.7.24)

醫生亂開處方,自己買單。(《南國都市報》2003.11.27)

這種「改頭換面」其實很好理解。從全國范圍看,清楚「埋」在粵語中的豐富含義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若不是對粵語有一定的研究,又有誰能探根溯源,說明「埋單」原本是「執埋」與「開單」的縮略語呢?

而「買」則不同,所有說漢語的人都熟悉,「買單」一目瞭然就是「結賬」。吃完飯不叫「結賬」,而叫一聲:「小姐,買單!」既可顯示自己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又能避免小姐聽不懂的尷尬。「買單」既有異域色彩,又便於理解,自然很快就「深入人心」了。

從「埋單」到「買單」,生動地說明了漢語各方言的相互影響與交融,說明了普通話對方言詞語的吸收與創新。

「買單」「埋單」皆相宜

曹國軍

《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收了這兩個詞。在「埋單」詞條下說:「〈方〉在飯館用餐後結賬付款,現也用於其他娛樂性消費。原為粵語,傳入北方話地區後也說買單。」而「買單」則有兩個,「買單」1意思為:「金融市場作為買進憑證的單據。」而「買單」2的解釋為:見埋單。因此,可以說「埋單」與「買單」是一對異形詞。可能是從詞源的角度考慮,《現漢》把「埋單」作為正條,把「買單」列為副條。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語文出版社2004年版)既收「埋單」又收「買單」。「埋單」的義項有二:(一)在飯館用餐後結賬付款,泛指付錢;(二)比喻承擔責任。而「買單」也有兩個義項:(一)同「埋單(一)」;(二)指金融市場買進的憑證、單據。這里以「埋單」為正條,和《現漢》一樣,而義項則比《現漢》多一個,更全面;但說「買單(一)」同「埋單(一)」,不夠准確,「買單(一)」應是包含了「埋單」的兩個義項的。

還有一些辭書也已經肯定了「買單」和「埋單」。錢乃榮主編《酷語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收「買單」一詞,解釋是:「結賬、付款」,也寫作「埋單」,源自粵語。《應用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收「買單」,解釋是:(粵語)指「付賬」,也作「埋單」。《現代漢語大詞典》(2000年版)則同時收錄了「埋單」和「買單」,釋「埋單」為「結賬、會賬」,「也作買單」,釋「買單」則是「埋單」,意思完全一樣。

由此可見,「埋單」和「買單」可並行不悖,不必分出高下來。

買「買單」的賬

王國鋒

「埋單」與「買單」既然為異形詞,就遲早有規范的一天,那該選誰呢?商務印書館的《新華新詞語詞典》委婉地表了個態:作為粵方言詞,原寫作「埋單」,進入普通話,則寫為「買單」。接受這個態度的人不少,從現在兩者的使用次數看,「買單」明顯高於「埋單」。在「網路」上搜索,可找到「買單」的相關網頁約550000處,而「埋單」的則是160000處。

用「買單」已是大勢所趨,也是勢所必然,因為「買單」好懂。說得理論一點,就是它符合中國人使用文字「望文生義」的習慣,體現了漢語思維「具象性」特點(參見申小龍《語言的文化闡釋》,知識出版社);說得實際一點,它為方言詞怎樣獲得進入普通話的准入證又作了一次示範。漢語中類似的情況不少,如方言詞「筆山」「骨董」「瞥扭」,進入普通話分別寫成「癟三」「古董」「別扭」。合理的改動,遵循的是詞彙規范化「必要性、普遍性、明確性」的原則。

也許有人會說:只有「埋單」才能保留其口語色彩和地方特色。對此,請大家不妨去讀讀周質平先生的《台灣語文發展的歧路》(《讀書》2004.2)。周先生認為:用漢字寫方言,口語色彩是保留了,但當這口語只有某一有限地區的人才能了解的時候,它也就成了「死文字」;方言漢字化的代價,是孤立自己,是自絕於多數。這從反面說明,方言詞彙如果不以大眾能接受的形式匯入普通話語海之中,命運是凶多吉少。

有趣的是,如今「買單」已經打入「埋單」的「老家」——廣州,看來也不是所有的廣東人都拒絕「買單」的。試看兩例:

《為背景音樂買單 廣州尚無企業付費》(《廣州日報》2004.7.6)

《水貨名車售後服務無人買單問題多多》(《廣州日報》2004.8.29)

總之,吸收「埋單」卻改寫為「買單」,套用流行的說法就是:普通話吸收方言詞,但不機械、盲目地引進。

該「埋單」時莫「買單」

孫 仲

在普通話里,「埋單」和「買單」都是新詞,《辭海》《辭源》《漢語大詞典》等都未收錄。在兩者產生時間還不算長的情況下,只要不致造成誤解,讓其通用,未嘗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認識上的趨同,自然而然會出現一個「優勝者」。但要選擇的話,我認為在餐館吃完飯「結賬」,說成「埋單」更確切。

篩選異形詞,通用性是一方面,理據性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從語源上看,很清楚,「埋單」是原形,而「買單」是變形。「埋單」的理據性在粵語中是非常清楚的,而「買單」不要說在粵語中不存在,就是在普通話中,「拿錢買賬單」也是沒道理的說法。

剛走出粵語圈,「埋單」確實不容易理解,於是,「買單」出現了。作為一種權宜之計,「買單」只是「埋單」的先導與橋梁。隨著南北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粵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理解。人們一旦明白了「買單」的源頭是「埋單」,了解了「埋單」的真正內涵,就會很自然地放棄「買單」而選擇「埋單」。

其實,近幾年,「埋單」在非粵語區的使用,是有越來越普遍的趨勢的。讓我們看看下面的統計:《人民日報》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出現「埋單」2次,「買單」14次;2000年1月1日到2004年4月1日,出現「埋單」27次,「買單」48次。雖然「買單」的總數仍居上風,但2000年之後,「買單」的出現次數不過才翻了不到3.5倍,而「埋單」的出現次數翻了13.5倍!

此外,從系統性上看,「買單」還是一個專用術語,指金融市場作為買進憑證的單據,與之對應的是「賣單」,是指金融市場作為賣出憑證的單據。既然「買單」和「賣單」已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有其特殊的語義,為什麼還不讓「買單」和「埋單」劃清界限、各司基職呢?而分工的結果,自然是讓「埋單」「結賬」,而讓「買單」成為「單據」了。

可見,無論是從理據性、通用性,還是系統性上說,「埋單」都有理由超過「買單」成為首選。或許,也正是從多方面通盤考慮之後,《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詞典才會作出以「埋單」為正條的選擇吧。

編者附言

此次「會診」,參與者多過平常,其中來自粵語區的比以往多得多,正是他們,說清了「埋單」的來歷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通過討論,基本上可得出一個結論:來自粵語的「埋單」和經過變化的「買單」是一對異形詞。「買單」的出現,滿足了交際的需要,從「埋單」到「買單」的過程,反映了人們對語言的靈活運用。在運用中,是「買單」的流行讓更多人認識了「埋單」;而有了「埋單」的存在,才讓人能更准確地理解「買單」。

要在兩者中選出一個正條,並不容易,但編者必須表態。可以肯定,「埋單」是源,「買單」是流,目前「買單」的流行,還不足以動搖「埋單」存在的基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埋單」,「埋單」有可能會取「買單」而代之;但也可能「買單」人氣日長,形成一峰獨秀。總之,誰勝誰負,尚難逆料。在這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本刊認為首先要尊重方言區的選擇。這個詞語既然是以方言的身份進入普通話領域,那麼,方言區怎麼寫,我們也應怎麼寫,否則,勢必會導致混亂。如果有朝一日方言區也接受了「買單」,那我們自然也會改變立場。

摘自蛋糕情人 - 經理 四級

5. 期貨的預埋單和條件單有什麼區別

預埋單,是指低於市價的買入或高於市價的賣出掛單
單子委託後即進入交易系統。
條件單,是指高於市價的買入(比如突破某壓力位)
或者低於市價的賣出(比如跌穿某支持位),
單子只有觸發條件成立時才進入交易系統

6. 埋單與買單的區別是什麼

埋單和買單都是結帳的意思。「埋單」一詞由來已久,源於廣東話。
粵語中的「埋單」與「買單」中的「埋」與「買」兩字,音近義遠,這兩個詞的意思也是大相徑庭。普通話里,更多人理解的是『買單』,但這個詞是從『埋單』演化過來的。
粵語的「埋」字,有多個含義,其中之一,有聚合、結算之意,如「埋口」(傷口癒合)、「埋堆」(志趣相投者常相聚一起)等等。從前做生意者年終結算,叫「埋年」;至茶樓酒肆,食畢開單結賬,便是「埋單」。
而「買單」一詞源起早年廣州開埠穗港異地間商業票據往來,本地付款,異地取貨,當下的付錢「買」到的其實是一紙提單。可見「埋單」「買單」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埋單」這一詞在保險行業出現頻率較多,其行為涉嫌構成犯罪,具體情形是:機動車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繳納7項交強險時,基層的支公司把投保人一部分保費截留,只向上級公司上交一小部分,這樣在上下級公司之間就出現兩筆帳,也就是投保人拿的全額保險單,而在上級公司的記錄上,卻顯示只有一項交強險。如果保險公司是股份制,那麼行為人涉嫌構成職務侵佔罪。

7. 買單埋單的說法區別

咬文嚼字上以前等過兩者的討論,給你貼來看看,看你贊同那個,百家爭鳴,呵呵,希望可以幫到你~~~*^^*

「埋單」還是「買單」?

--------------------------------------------------------------------------------

當然是「買單」

厲國軒

時下報刊、熒屏上「買單」和「埋單」的「出鏡率」很高,兩個詞的使用是混亂而隨意的,且看下面的例子:

(1)《誰為大型演出埋單》(《新民晚報》2004.3.8第8版)

(2)《誰為A3的醜陋埋單》(《文匯報》2004.2.28第8版)

(3)《別急,讓我爸來買單》(《益壽文摘》2004.2.2第6版)

(4)《修公路要為水土流失買單》(《重慶日報》2004.3.8)

在2004年2月18日的《文匯報》上甚至同時出現了《研究生發表論文誰買單?》和《誰為這起惡性家政事故埋單?》這種混用的情況,真有點讓人無所適從。

其實,「買單」和「埋單」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常用的意思是「付賬」,如例(1)(3),由此,又引申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意思,如例(2)(4)。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兩者取一,以免混亂。到底取誰舍誰?不妨先分析一下兩者的詞義。

「單」,單據,收付款項或貨物的憑據,如收據、發票、發貨單、收支傳票等。

「買」,音mǎi,指「拿錢換東西」,跟「賣」相對,「買單」就是付款換得購物的單據憑證。

「埋」一音mái,常用義有「蓋住、藏、低下」,如「掩埋、埋伏、埋頭」等;一音mán,「埋怨」指「責怪」。無論「埋」讀什麼音,「埋單」都說不通。在餐館吃飯,叫服務員「埋單」,難道是叫他把「單據」藏起來?

可見,用「買單」表示「付賬」,並引申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意思,都是順理成章的,而用「埋單」表示「付賬」讓人莫名其妙,用它表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則更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此,我認為,應當取「買單」而舍「埋單」。

「埋單」自有道理

李 亮

餐館結賬叫「埋單」,這是廣東方言的用法。《廣州話方言詞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有「埋單」無「買單」,「埋單」釋義為「開單,結賬」。這種用法是廣東文化的縮影,包含了廣東人對生活的一種感悟。其中有三層意思:一是提醒服務員「行埋來」(走過來),「埋」乃「靠近」,這種貼身服務既可方便顧客,又可避免餐館的忙亂;二是服務員隨時「記埋」(記下來)顧客吃的菜,讓顧客明白消費,「埋」有「積累」的內涵;三是用餐結束時,服務員已經把顧客的消費數額預先「埋好」(算好),以免顧客久等結賬的尷尬,「埋」又有「結算」的意思。

現在全國很多地方說的「買單」其實是對廣東話「埋單」的誤用,結賬並不是把賬單買下來,用「買單」表結賬根本不通,也無法體現「埋單」的豐富內涵,結賬使用「埋單」才是正確的。

粵語中的「埋」

王 錦

在粵方言中,「埋」(mái)除了有普通話中的「蓋住、藏」的意思外,還有地域性極強的特定意義。歸結起來,主要有下列四種:

(1)靠攏,接近,如「埋口的」(近一點)、「埋身」(近身)、「埋位」(入座)、「埋尾」(收尾)、「行埋一邊」(靠邊站)等。

(2)對上一含義的引申,如雙方交鋒、沖突叫「埋牙」,採取行動叫「埋手」等。

(3)聚攏、匯集,如「埋口」(傷口癒合)、「埋堆」(扎堆)、「執埋」(分門別類地收拾東西)等。

(4)對第三種用法的引申,如匯總數據便叫「埋數」,結賬就叫「埋單」。

了解了「埋單」一說的由來,我們就會明白,在餐館結賬應該說「埋單」,而不是「買單」。

埋單≠買單

羅熾勛

珠江三角洲一帶的茶樓、食肆都有「先食後付」的傳統習慣。顧客用完餐後,招呼伙計:「埋單!」這個「埋單」原來是「執埋」和「開單」的縮略語。

過去的茶樓、食肆,往往根據餐具的大小或外形來規定食品的價格,伙計一看碗碟就知道所盛食品的價錢。伙計「執埋」了(分類清點)餐具,通過心算就能很快「開單」(把消費總額寫在小單據上),讓顧客到櫃台交款。

「執埋」「開單」合稱為「埋單」後,「埋單」就籠統地指「結賬付款」了,並引申出「承擔責任」的意思,如:「劣質產品,由誰埋單?」

至於「買單」在廣州方言中則是「交錢取提貨單」。上世紀70年代前後,為免入境人士隨身攜帶糧、油、彩電、洗衣機等的不便,港澳和國外一些商號開辦了交錢拿提貨單,在境內指定地點提貨的服務,如「香港買單,廣州提貨」等。而到了上世紀末,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則出現了像「深圳買單,香港提貨」之類的服務。

可見,「埋單」和「買單」是兩個不同的詞語兩者不應混淆。

演化的軌跡

王 莉 陳明學

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網路時代的到來,漢語普通話包含的文化信息越來越豐富,大量新詞新語的出現反映了這種變化。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在全國「先行一步」,粵方言中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在日益頻繁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在普通話中頻繁出現。比如「生猛」「搞掂」「無厘頭」等,當然還有「埋單」。

普通話吸收方言詞語奉行的是「拿來主義」。如果「望文」能「生義」則不妨完整引用,如「生猛」;如果感到不太舒服又有改造的餘地,則大膽地改造,如「搞掂」進入普通話後常被寫作「搞定」,因為用「掂」表示「妥善」是粵方言的用法,普通話則以「定」表示「確定」;如果理解困難又難以改造,對不起,只好委屈一下,暫時不吸收了,像「無厘頭」雖然隨周星馳的電影也火過一陣,但受歡迎程度絕比不上「生猛」「搞定」之類,《現代漢語詞典》(增補本)「新詞新義」部分收了「生猛」「搞定」未收「無厘頭」就是證明。

與「搞掂」在普通話中多被寫成「搞定」類似,「埋單」進入普通話後多寫作「買單」。比如:

人們開始厭倦許多免費的信息大餐,開始為自己急需的知識和能力在網上「買單」。(《北京晚報》2002.1.6)

風流債後,「綁架」自己,親哥逼妹為其風流債買單。(《天府早報》2003.7.19)

不僅如此,普通話中的「買單」很快就和粵語中的「埋單」一樣,引申出了「承擔責任」的意思。如:

誰為人身意外買單?(《西部商報》2002.7.24)

醫生亂開處方,自己買單。(《南國都市報》2003.11.27)

這種「改頭換面」其實很好理解。從全國范圍看,清楚「埋」在粵語中的豐富含義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若不是對粵語有一定的研究,又有誰能探根溯源,說明「埋單」原本是「執埋」與「開單」的縮略語呢?

而「買」則不同,所有說漢語的人都熟悉,「買單」一目瞭然就是「結賬」。吃完飯不叫「結賬」,而叫一聲:「小姐,買單!」既可顯示自己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又能避免小姐聽不懂的尷尬。「買單」既有異域色彩,又便於理解,自然很快就「深入人心」了。

從「埋單」到「買單」,生動地說明了漢語各方言的相互影響與交融,說明了普通話對方言詞語的吸收與創新。

「買單」「埋單」皆相宜

曹國軍

《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收了這兩個詞。在「埋單」詞條下說:「〈方〉在飯館用餐後結賬付款,現也用於其他娛樂性消費。原為粵語,傳入北方話地區後也說買單。」而「買單」則有兩個,「買單」1意思為:「金融市場作為買進憑證的單據。」而「買單」2的解釋為:見埋單。因此,可以說「埋單」與「買單」是一對異形詞。可能是從詞源的角度考慮,《現漢》把「埋單」作為正條,把「買單」列為副條。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語文出版社2004年版)既收「埋單」又收「買單」。「埋單」的義項有二:(一)在飯館用餐後結賬付款,泛指付錢;(二)比喻承擔責任。而「買單」也有兩個義項:(一)同「埋單(一)」;(二)指金融市場買進的憑證、單據。這里以「埋單」為正條,和《現漢》一樣,而義項則比《現漢》多一個,更全面;但說「買單(一)」同「埋單(一)」,不夠准確,「買單(一)」應是包含了「埋單」的兩個義項的。

還有一些辭書也已經肯定了「買單」和「埋單」。錢乃榮主編《酷語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收「買單」一詞,解釋是:「結賬、付款」,也寫作「埋單」,源自粵語。《應用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收「買單」,解釋是:(粵語)指「付賬」,也作「埋單」。《現代漢語大詞典》(2000年版)則同時收錄了「埋單」和「買單」,釋「埋單」為「結賬、會賬」,「也作買單」,釋「買單」則是「埋單」,意思完全一樣。

由此可見,「埋單」和「買單」可並行不悖,不必分出高下來。

買「買單」的賬

王國鋒

「埋單」與「買單」既然為異形詞,就遲早有規范的一天,那該選誰呢?商務印書館的《新華新詞語詞典》委婉地表了個態:作為粵方言詞,原寫作「埋單」,進入普通話,則寫為「買單」。接受這個態度的人不少,從現在兩者的使用次數看,「買單」明顯高於「埋單」。在「網路」上搜索,可找到「買單」的相關網頁約550000處,而「埋單」的則是160000處。

用「買單」已是大勢所趨,也是勢所必然,因為「買單」好懂。說得理論一點,就是它符合中國人使用文字「望文生義」的習慣,體現了漢語思維「具象性」特點(參見申小龍《語言的文化闡釋》,知識出版社);說得實際一點,它為方言詞怎樣獲得進入普通話的准入證又作了一次示範。漢語中類似的情況不少,如方言詞「筆山」「骨董」「瞥扭」,進入普通話分別寫成「癟三」「古董」「別扭」。合理的改動,遵循的是詞彙規范化「必要性、普遍性、明確性」的原則。

也許有人會說:只有「埋單」才能保留其口語色彩和地方特色。對此,請大家不妨去讀讀周質平先生的《台灣語文發展的歧路》(《讀書》2004.2)。周先生認為:用漢字寫方言,口語色彩是保留了,但當這口語只有某一有限地區的人才能了解的時候,它也就成了「死文字」;方言漢字化的代價,是孤立自己,是自絕於多數。這從反面說明,方言詞彙如果不以大眾能接受的形式匯入普通話語海之中,命運是凶多吉少。

有趣的是,如今「買單」已經打入「埋單」的「老家」——廣州,看來也不是所有的廣東人都拒絕「買單」的。試看兩例:

《為背景音樂買單 廣州尚無企業付費》(《廣州日報》2004.7.6)

《水貨名車售後服務無人買單問題多多》(《廣州日報》2004.8.29)

總之,吸收「埋單」卻改寫為「買單」,套用流行的說法就是:普通話吸收方言詞,但不機械、盲目地引進。

該「埋單」時莫「買單」

孫 仲

在普通話里,「埋單」和「買單」都是新詞,《辭海》《辭源》《漢語大詞典》等都未收錄。在兩者產生時間還不算長的情況下,只要不致造成誤解,讓其通用,未嘗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認識上的趨同,自然而然會出現一個「優勝者」。但要選擇的話,我認為在餐館吃完飯「結賬」,說成「埋單」更確切。

篩選異形詞,通用性是一方面,理據性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從語源上看,很清楚,「埋單」是原形,而「買單」是變形。「埋單」的理據性在粵語中是非常清楚的,而「買單」不要說在粵語中不存在,就是在普通話中,「拿錢買賬單」也是沒道理的說法。

剛走出粵語圈,「埋單」確實不容易理解,於是,「買單」出現了。作為一種權宜之計,「買單」只是「埋單」的先導與橋梁。隨著南北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粵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理解。人們一旦明白了「買單」的源頭是「埋單」,了解了「埋單」的真正內涵,就會很自然地放棄「買單」而選擇「埋單」。

其實,近幾年,「埋單」在非粵語區的使用,是有越來越普遍的趨勢的。讓我們看看下面的統計:《人民日報》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出現「埋單」2次,「買單」14次;2000年1月1日到2004年4月1日,出現「埋單」27次,「買單」48次。雖然「買單」的總數仍居上風,但2000年之後,「買單」的出現次數不過才翻了不到3.5倍,而「埋單」的出現次數翻了13.5倍!

此外,從系統性上看,「買單」還是一個專用術語,指金融市場作為買進憑證的單據,與之對應的是「賣單」,是指金融市場作為賣出憑證的單據。既然「買單」和「賣單」已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有其特殊的語義,為什麼還不讓「買單」和「埋單」劃清界限、各司基職呢?而分工的結果,自然是讓「埋單」「結賬」,而讓「買單」成為「單據」了。

可見,無論是從理據性、通用性,還是系統性上說,「埋單」都有理由超過「買單」成為首選。或許,也正是從多方面通盤考慮之後,《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詞典才會作出以「埋單」為正條的選擇吧。

編者附言

此次「會診」,參與者多過平常,其中來自粵語區的比以往多得多,正是他們,說清了「埋單」的來歷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通過討論,基本上可得出一個結論:來自粵語的「埋單」和經過變化的「買單」是一對異形詞。「買單」的出現,滿足了交際的需要,從「埋單」到「買單」的過程,反映了人們對語言的靈活運用。在運用中,是「買單」的流行讓更多人認識了「埋單」;而有了「埋單」的存在,才讓人能更准確地理解「買單」。

要在兩者中選出一個正條,並不容易,但編者必須表態。可以肯定,「埋單」是源,「買單」是流,目前「買單」的流行,還不足以動搖「埋單」存在的基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埋單」,「埋單」有可能會取「買單」而代之;但也可能「買單」人氣日長,形成一峰獨秀。總之,誰勝誰負,尚難逆料。在這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本刊認為首先要尊重方言區的選擇。這個詞語既然是以方言的身份進入普通話領域,那麼,方言區怎麼寫,我們也應怎麼寫,否則,勢必會導致混亂。如果有朝一日方言區也接受了「買單」,那我們自然也會改變立場。

(選自《咬文嚼字》2004年11期)

8. 請問「買單」與「埋單」有什麼區別

買單就是買下賬單,當然並不是指就是想買那一張「單,紙」,言下之意是為賬單付帳、」讓我來買「、」錢我來給「的意思。「買單」一詞改自粵語「埋單」,是」埋單「的近音,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並逐漸流行,但」買單「與」埋單「意義並不相同。
粵語中的「埋單」與「買單」中的「埋」與「買」兩字,音近義遠,這兩個詞的意思也是大相徑庭。粵語的「埋」字,有多個含義,其中之一,有聚合、結算之意,如「埋口」(傷口癒合)、「埋堆」(志趣相投者常相聚一起)等等。從前做生意者年終結算,叫「埋年」;至茶樓酒肆,食畢開單結賬,便是「埋單」。而「買單」一詞源起早年廣州開埠穗港異地間商業票據往來,本地付款,異地取貨,當下的付錢「買」到的其實是一紙提單。可見「埋單」「買單」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餐館結賬叫「埋單」,這是廣東方言的用法。《廣州話方言詞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有「埋單」無「買單」,「埋單」釋義為「開單,結賬」。這種用法是廣東文化的縮影,包含了廣東人對生活的一種感悟。其中有三層意思:一是提醒服務員「行埋來」(走過來),「埋」乃「靠近」,這種貼身服務既可方便顧客,又可避免餐館的忙亂;二是服務員隨時「記埋」(記下來)顧客吃的菜,讓顧客明白消費,「埋」有「記錄、累積、聚集」的內涵;三是用餐結束時,服務員已經把顧客的消費數額預先「埋好」(算好),以免顧客久等結賬的尷尬,「埋」又有「收集、整理」的意思。
廣州話「埋單」一詞由來已久。廣州的飲食業,以前有先食後結賬的傳統做法。舊時茶居食肆,顧客食完後便招呼伙計「埋數」(結賬)。 解放前或五十年代,珠江三角洲一帶的茶樓食肆,均實行「先吃後付款」的做法。當顧客進餐完畢,便會招呼企堂(服務員):「埋單!」這是「執埋」、「開單」的簡縮語。 原來,茶樓、食肆用於盛載食品的碗碟,在其內部是分門別類有嚴格區分的,比方說,按5角、1元、1元5角、2元……區分,服務員一看見某種碗(碟),便立即知道是盛載何種價格的食品。服務員過來後,先將各種代表不同價格的碗(碟)分門別類歸類疊放好(粵方言:執埋),然後分別清點每種數量,通過熟練的心算,算出消費總金額,用筆寫在專用小單據上(開單),然後開始收拾杯盤碗盞。當客人朝著出口處(收款台必定在臨近出口的地方)走時,服務員便唱道:「開嚟———單收」(意思是客人正走過來,請按單上標明數額收款)。偶有不軌之徒,用種種招數掩人耳目不付款而逃走,飲食行業的行話稱為「走單」。

閱讀全文

與期貨里埋單與買單的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疫情對國內期貨的影響 瀏覽:596
期貨交易的紀律 瀏覽:252
買一手現貨油期貨多少錢 瀏覽:70
網上期貨開戶時證件過期 瀏覽:599
期貨軟體下載期貨下載 瀏覽:434
商品期貨收益任何計算 瀏覽:686
原油與原油期貨區別 瀏覽:789
國內上市的股指期貨合約包括 瀏覽:351
外匯股指期貨成交量排名 瀏覽:256
期貨商品交易技巧 瀏覽:629
外匯期貨有沒有騙局 瀏覽:931
炒外匯炒期貨差別 瀏覽:456
有沒有期貨資管公司 瀏覽:414
黔南長順縣豆二期貨開戶 瀏覽:750
期貨豆粕什麼時間交割時間 瀏覽:344
期貨交割日與現貨接近 瀏覽:823
個人借期貨公司發產品 瀏覽:891
上海東證期貨有限公司網址 瀏覽:775
焦炭期貨主力合約 瀏覽:452
期貨公司200怎麼取 瀏覽:72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