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東西和黃金價格有關系阿
黃金、美金(美元)以及黑金(石油)並稱為「三金」。通常而言,「三金」的走勢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黃金的走勢和美元保持非常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而石油和黃金的價格長期以來一直保持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且兩者波動趨同。 不過令人疑惑的卻是,美元和黃金此消彼長的關系,在去年受到了「挑戰」。受到美元加息的影響,2005年,美元止住了下跌的步伐,反彈了8%左右,而與此同時,黃金和美元竟然步調一致,走勢一路上竄,連破新高。 這一古怪現象激起了國外學術界激烈的討論,有人甚至認為,美元和黃金長期以來的「競爭」關系宣告結束。不過,大多數人仍然認為,美元和黃金的「蹺蹺板」關系沒有改變。 原因是導致美元貶值的長期因素,也就是美國貿易赤字問題和低儲蓄率的問題仍然制約著美元,長遠來看,美元長期走弱的形式並沒有得到改觀。從2006年來看,美聯儲的貨幣緊縮政策可能結束,聯邦基金利率可能會維持在5%左右的區間內,同時在美國經濟的下滑過程中還可能會遭遇降息的風險,因而美元在接下來的一年可能將得不到美國貨幣政策的支持。 同時隨著歐洲經濟的復甦,歐元利率的調整也可能會減小美元與歐元之間的息差,從而減少美元資產的吸引力,導致美國資本凈流入的減少,不利於美元走強。換句話說,盡管美元在2005年止跌回升,但市場對其長期走弱的預期並未改變。從這個角度而言,黃金的上漲和美元的暫時上漲只是短暫的「邂逅」,兩者更長久的關系還是一如從前的負相關關系。 另一個方面,黃金和石油價格的關系也一直保持同步。這主要是因為通常原油價格的上漲,會導致通貨膨脹,而一旦存在通貨膨脹的預期,國際資金就會試圖尋找避風港。黃金由於其出色的保值功能,尤其被青睞低風險的資金所關注,因而對黃金需求的增加,將會抬高黃金的價格。這就是為什麼黃金和石油價格往往保持同步關系的原因。從這個角度說,2006年黃金價格的走勢,也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石油價格的走勢。 國際資金走向風向標 另一個影響黃金價格的重要因素,就是國際資金的走向。 作為一種具有良好貨幣屬性的投資工具,黃金成為眾多國際投資機構,用來對沖信用貨幣風險的工具,有時也作為直接投資的對象。國際黃金最大的集散地倫敦市場,每天的場外交易量約為71億美元,紐約商品交易所的日交易量為28億美金,其次東京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也達到了20億美元,我國上海黃金交易所的9999和9995黃金的成交量也在逐步增長,顯示在商品市場中,黃金期貨和現貨都是一個成熟和活躍的投資品種,同時也越來越受到投資基金的關注。 截止到2006年1月3日為止,紐約商品交易所的黃金基金多頭持倉量達到了15.1萬手,約469.7噸,占總持倉的46%。國際投資基金大面積地投入到黃金中來,這給黃金市場帶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在基金巨大多空頭寸的「翻炒」之下,黃金價格的中短期走勢往往會脫離正常的價格決定因素,陷入非理性的市場繁榮和蕭條。很多專家認為,近兩年來黃金的驚人漲幅,國際資金在其中功不可沒。 自1982年以來,黃金價格在一度突破每盎司500美元關口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基本上一路走低。這主要是由於當時黃金的回報率僅為1%~2%,低於同期美國國債4%~5%的回報率。這促使各國央行紛紛通過沽出黃金、買入美國國債來獲利。 1998年以前,黃金價格下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20世紀90年代股市瘋狂上漲,引起全球性的對紙面財富的過度痴迷。人們沉醉於單邊上揚的股市,全球資金大力追捧,連各國中央銀行也認為黃金是一種不能帶來利息反而佔用大量倉儲成本的儲備,以至於歐洲的許多央行紛紛減持黃金,在國際市場進行拍賣。同時,金礦企業為了防止金價下跌,在國際市場上遠期賣出還沒挖出地面的未來黃金產量,也打壓了黃金價格。 黃金的這一波向下行情在1998年終止,其後美國股市泡沫日增,伴隨著美國股市泡沫的破滅,金價開始了強勁的反彈,並且連連創下新高。 有若干分析人士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他們認為美國以及歐盟經濟體均存在基本面問題,比如美國的儲蓄率不足,歐盟的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短缺問題。投資者擔心,這些國家會被迫增加貨幣供應量,從而使全球經濟受到影響,美元,歐元也會受到沖擊。因而國際投資者認為,黃金將成為值得信賴的國際硬通貨。而事實上,只要全球資金的一小部分轉向投資黃金,就足以引起黃金價格巨幅的上漲。 許多基金為了分散投資風險,實現投資多樣化而投資於黃金,這也是黃金價格上升的直接原因之一。一些銀行還新成立了針對黃金的交易所交易基金,1995年以來僅僅這種新型基金持有的黃金已經達到420噸,接近世界最大金礦公司Newmount兩年的產量。 黃金和股市的關系 短短幾年間,黃金價格緣何連破新高,甚至達到了25年來的高點?黃金價格——這一檢測國際貨幣市場是否發生價格扭曲的最佳指標,向我們傳達的信息再清楚不過了——國際貨幣價格體系發生了扭曲。而這一信息的背後,還透露著更重要的投資訊息。由於黃金價格和股市的漲跌通常存在反向相關關系,因而我們也許能從黃金的走勢中找到一些投資的「靈感」。 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來看被稱為發鈔國的美國。在過去一年中,美聯儲不斷的提高短期利率,但同時又在過量的增發貨幣——相當一部分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這就是為什麼黃金價格比4年前上漲了80%的原因。同時,也正因為美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不經意間引起了石油價格泡沫。而後果就是,國際資金的觀望氣氛濃郁,資金在不能理智判斷未來的情況下,選擇了黃金作為避風港。 國際資金的舉棋不定,直接影響到美國股票市場,以及全球股票市場的表現。3年前,美國股市開始進入小牛市。從基本面來看,3年多以前,標准普爾500的平均市盈率是26倍,而如今,標准普爾指數上漲了60%,但是其市盈率卻跌到了19倍。與此同時,企業利潤一直在持續增長,而且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預測。 股價上漲,企業利潤上漲,但是市盈率卻下降了,換句話說,目前美國股市的表現應該更好,漲幅應該更高,股票市場理應欣欣向榮才對。究竟是什麼阻礙了股市的繁榮呢?事實上,市場並不缺乏推動股市走高的資金,市場缺乏的是投資意願,不明朗的經濟前景阻礙了資金進入股市的步伐。結果就是部分避險資金聚集在黃金投資中,從而將黃金價格推高。投資者可以很容易依據黃金的價格,判斷國際資金對於股票市場的看法。 黃金不僅是判斷貨幣市場是否扭曲的最佳指標,同時也是判斷投資機會是否到來的絕佳指標。一旦經濟氣候轉好,投資方向明朗,那麼追逐收益率的資金必然會轉向其他投資,這一規律在過去的歷史中也反復得到驗證。畢竟,黃金的正常收益率要低於國債,當市場中的不確定因素消退之後,黃金的需求必然下降。換言之,如果黃金價格進入下跌通道,對投資者來說,也就意味著股票市場投資機會的降臨。
2. 求中國歷史上證券市場兩次崩盤時間 點位 及具體原因
一、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
剛開始,上海交易所對股票的交易價格進行管制,將股票交易的漲跌幅嚴格限制在1%以內。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試點作用,造就了國內證券市場一輪大行情。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市場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刺激了投資大眾對股票的需求,於是國家開始加大股票供給,以發行股票認購證進行搖號抽簽的形式發行新股,滬深股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擴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大盤開始快速上漲,滬深股市上漲超過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國家管理高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93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滬深股票市場開始反復走低,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市場是上交所於1992年12月建立,開始只允許部分券商進行自營買賣。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國債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到了1994年秋天,國債期貨發展的政策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面對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央行出台儲蓄保值貼補政策,國債的固定利率也變成了浮動利率,國債期貨的價格波動加大,全國各地投資者趨之若騖,成交額明顯放大,交易所國債期貨清算保證金高達140億元。與此同時,上交所管理層對經濟與政策環境變化後的風險擴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終於在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
「327」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的代號,240億元的327國債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但是,「327」國債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動,因為市場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財政部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兌付。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提高「327」國債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當時空方主力萬國證券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國債」合約價格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最終上交所宣布當日最後8分鍾的交易無效。「327國債」事件之後,國債期貨市場仍是動盪不安,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是我國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一次重要的開拓性嘗試,極大地提高了國債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促進了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國債乏人問津的局面。雖然這次創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作為我國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第一次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樣本,為今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業務時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在1994-1995年,國家採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反通貨膨脹並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價逐步穩定並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場開始預期宏觀調控將要結束,央行將採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經濟發展,於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滬深證券市場開始恢復性上漲。到12月中旬,在9個月的時間內滬深股市累計上漲300%以上,漲幅驚人。由於擔心股市過快上漲沖擊實體經濟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股市存在的嚴重過度投機,同時滬深交易所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導致滬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機者損失慘重。其後股票開始一輪又一輪沖高與回落,周而復始。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出台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引發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股權分置等內在結構性缺陷的擔憂,由此引發股市下跌,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在其後的4年中滬深股市進入漫漫熊途,受企業經營業績下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權分置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上證指數一度擊穿1000點的整數關口,一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點的十分之一,證券市場極為蕭條,投資融資功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一些投資者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投資者甚至喊出了「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證券市場投融資等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在這樣情況下,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2005年5月,在經過全面討論與廣泛認證之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終於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納入第一批股改試點范圍。在股改對價、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提高清欠力度、貿易資本雙順差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新一輪牛市。截止2007年5月,滬深股市累計升幅達到300%以上,部分個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所謂整體上市、資產注入、重組等題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漲幅驚人。由於短期升幅過大,證券市場已經累積了不少風險,投資者應注意採取措施加以防範,不要盲目追漲殺跌,以免遭受經濟損失。長期來看,由於我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證券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繁榮與危機總是相生相伴的,市場的暴漲和暴跌總是如影隨形,既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第二,雖然存在許許多多的波折,但證券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長期來看,只有那些堅定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能獲利成為市場最終的勝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經濟大發展與大繁榮,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美國飛揚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從而也為1929年的市場崩潰埋下了禍根。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美國證券市場長達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導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與股市危機。目前,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為奇。然而,投資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應時刻注意防範風險。
3. 影響黃金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美元因素,美元價格是影響黃金價格的最重要因素,大多數的黃金價格都是以美元計價的,這樣的金價漲跌一部分是因為美元的強弱,一般情況下,美元上漲的話,黃金下跌,反之亦然。
2、經濟因素,如果世界經濟平穩發展,黃金價格受到的影響就會比較小。當發生經濟危機或通貨膨脹時,人們就會對信用貨幣失去信心,而黃金兼具避險保值以及對抗通脹風險的功能,投資者都會選擇買入黃金,從而推動黃金價格上漲。此外,西方主要國家尤其美國的通漲率最容易影響黃金價格的變動。
3、消費因素,如果人們的購買力有所提升,對金銀飾品的消費慾望就會增強,需求量增加,從而刺激了黃金價格上升。反之,如果人們的收入水平下降,自然就會減少購買,需求減弱,金價受此影響隨之下滑。
4、央行的活動,中央銀行是世界上黃金的最大持有者,各國的黃金儲備意願同樣影響著黃金價格的漲跌。如果央行拋售黃金儲備,金價短期內就會下跌;反之,如果央行增加了黃金儲備,金價或會上
4. 金融應屆生在上市證券公司好還是未上市期貨公司工作好呢
自認為在未上市期貨公司工作比較好。簡單來說,期貨行業比證券行業更有發展前途。
按照國外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來說,股指期貨的成交量額遠大於商品期貨,期權的成交量額遠大於期貨,股指期權的成交量額遠大於商品期權,而中國的期貨市場,本已在2015年邁入了股指期貨欣欣向榮向上發展的階段,然而受到股災波及,股指期貨受限,期貨市場重回商品期貨階段,可以看到其實相較於國外成熟金融衍生品的發展階段,國內的期貨期權才剛剛邁出萬里長征的一小步。
由此可見,期貨行業是個絕對潛力無限的行業,相比之下證券更有些「夕陽產業」的意味。
更何況已經上市的證券公司,一個應屆生不會再有原始股的可能了,但對於政策上「鼓勵支持期貨公司在條件合適時進行股改上市」的未上市期貨公司來說,只要沉下心來學習並踏實肯干,還是有機會分到原始股的吧。
5. 中國的經濟中心是上海
當然嘍!
上海,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欣欣向榮的國際大都市。
上海2014年GDP總量居中國城市第一,亞洲第二。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其實早在解放之前,上海就是遠東第一金融中心,無論股票,黃金,外匯等金融市場規模全部雄踞亞洲第一。上海是全球第二大期貨交易中心,僅次於美國芝加哥;全球最大黃金現貨交易中心;全球第二大鑽石現貨交易中心,全球三大有色金屬定價中心之一。
未來的上海將朝著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6. 中國股市的熊牛歷程
第一次大牛市:
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96——1429)
上海證券交易所1990年底正式開業,最初掛牌股票僅有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人稱「老八股」。當時交易制度實施1%漲跌停板(後改為0.5%)限制,股指從96.05點開始,歷時2年半的持續上揚,終於在1992年5月21日取消漲跌停板的刺激下,一舉達到1429點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
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1429——386)
1992年8月發生在深圳的「8·10風波」,加大了市場回調力度。上證指數暴跌400餘點,兩個半月內跌幅達到45%。
第二次大牛市:
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386——1558)
不過,當時市場投機氣氛很濃,半年的跌幅3個月就全部漲回來。從1992年11月17日的386點開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點,只用了3個月時間,大盤漲幅高達303%。
第二次大熊市:
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1558——325)
快速牛市上漲完成後,股市的大擴容也就開始了。伴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上證指數也逐步走低。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點,但這次熊市帶來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數量急速地膨脹。1992年深滬兩地市場的A、B股上市公司僅有54家,1993年快速增至177家,到1994年已經有287家上市。
第三次大牛市:
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325——1052)
證券市場一片蕭條,為了挽救市場,相關部門出台三大利好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新股上市,同時還建議建立共同基金和中外合資基金公司。股市再度亢奮,1個半月時間,股指漲幅200%,最高達1052點。
第三次大熊市:
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1052——577)
不過,「三大政策」治標不治本,不久兩地市場再度暴跌。另外,當時國債市場火爆,分流了大量投機資金。到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經回到577點,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
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582——926)
1995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引發一輪短暫的大反彈行情。三個交易日內股指從582點上漲到926點。
第四次熊市:
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926——512)
短暫的牛市過後,股市重新下跌。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達到階段低點512點,績優股股價普遍超跌,新一輪行情條件具備。
第五次大牛市:
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512——1464)
炒作績優股開始成為市場主流投資理念,深發展成為深市的龍頭,之後,四川長虹在上海市場上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在這些股票的帶領下,市場再度活躍。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但這時證監會坐不住了,連續吹冷風,被稱為連下「十二道金牌」,警告市場方方面面不要從事融資,嚴禁操縱市場,查處機構違規事件,人民日報社更在1996年12月16日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指出,「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引發市場大跌。不過,上升趨勢直到1997年5月才真正發生逆轉。
第五次大熊市:
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1510——1047)
在績優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後,市場自身展開調整。1997年6月13日,《人民日報》又發表文章,嚴查券商操縱股價及銀行向券商融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機氣氛。再加上融資再融資的擴容節奏很快,嚴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級市場出現極度失血,持續2年的熊市就此展開。到1999年5月18日,上證綜指已經從1510點跌至1047點。
第六次大牛市:
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1047——2245)
1999年5月8日,美國導彈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導致5月10日深滬兩市跳空下挫,形成了較大的「導彈缺口」。但1999年5月19日起,在網路概念股的強勁推動下,市場出現強勁反彈。這次的牛市俗稱"5·19"行情,上證指數被進一步推高到2000點以上,並創出2245點的歷史最高點。
第六次大熊市:
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2245——998)
2001年6月14日,國有股減持辦法出台,原來不能流通的國有股將按照新股發行價格減持。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時,股市終於暴跌。到2001年的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2005年6月上證指數一度下跌到998點。
第七次大牛市:
2005年6月6日——(998——4335——)
在股市持續四年大熊市期間,中國的實體經濟欣欣向榮,GDP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長。股權分置改革成為扭轉股市與實體經濟嚴重背離的契機。2005年4月底,中國證監會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2005年6月6日,上證綜指破1000點的重要心理底限後,市場終於開始一輪基於價值回歸的反轉行情,至今年5月29日上證綜指最高已升至4335點。從998點上升到4335點用了400多個交易日。
第八次大熊市:
希望不要來.呵呵......................................
7. 黃金價格由什麼決定啊在哪看這些
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有許多,幾個重點的因素:
1.美元的走勢
我們都知道國際金價的計量就是以美元來計算的…… 1800美元/盎司……也就是說,作為分子的「美元」,當它貶值的時候,相對應的金價就要上漲了。二者的關系是逆向的,美元走強的時候金價就會下跌,反之,美元走弱(貶值)的時候金價就會上漲。
2.世界局勢的穩定或動盪
當局勢顯得穩定的時候,國家發行的貨幣(或債券)的信用等級高,回報率可觀,人們會選擇他們而不是選擇黃金,金價走低;反之,當時局動盪(甚至發生戰爭),人們就會出於資產安全的考慮,購入黃金以期望資產保值,金價走高
3.經濟情況
當經濟欣欣向榮的時候,投資在地產、股市或其他渠道的回報可觀,則選擇購入黃金的人減少,金價走低;反之,當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投資市場哀鴻一遍,損失慘重,人們積極購入黃金保值增值,金價走高
4.通貨膨脹水平
一個國家貨幣的購買能力,是基於物價指數(CPI,即通貨率)而決定的。當一國的物價穩定時,其貨幣的購買能力就越穩定。相反,通貨率越高,貨幣的購買力就越弱,這種貨幣就愈缺乏吸引力。通脹一高,購買力下降,錢變得「不值錢」,那麼人們也會積極購入黃金,金價走高
5.石油價格
據不完全統計,石油成為主要能源以後這近百年來,無論經濟如何動盪起伏,1盎司的黃金大概可以購買20~22桶原油。這個購買力一直沒有發生太大的偏差。那麼當油價走高以後,顯示通脹水平高企,相對應的金價也會走高;反之,金價走低
6.黃金消費的供需情況
如果黃金的產量大幅增加,金價會受到影響而回落。但如果出現礦工長時間的罷工等原因使產量停止增加,金價就會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升值。此外,新採金技術的應用、新礦的發現,均令黃金的供給增加,表現在價格上當然會令金價下跌。一個地方也可能出現投資黃金的風習,例如在日本出現的黃金投資熱潮,需大為增加,同時也導致了價格的節節攀升。
8. 影響現貨黃金價格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美元,戰爭,政局動盪和供需等。
國際金價是以美元來標價的,再加上黃金又是天然的避險貨幣,所以美元基本上和其他非美貨幣都是成反比關系的,黃金也包括其中,所以每次當有能反映反應美國當前經濟好壞的數據公布時,黃金的波動都會增大, 且基本上和美元的走勢都是相反的。
供需也是一大影響因素,當共計大於需求的時候,對於金價來說是利空的,反之當需求大於共計的時候,價格則會相應的上漲。
黃金價格走勢80%靠技術分析,剩下的20%靠消息面決定,而真的當重大消息來臨的時候消息面將佔主導地位。所以投資者在實際交易當中,要做到心中有數,無論行情走到哪裡都是在掌控當中。
9. 美元18年會破6到5嗎10年一次的金融危機18會到來嗎
過去每8-10年都會發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九年。這次會例外嗎?金融危機前夜一定是股市大漲、一片繁榮。
真正的關鍵和重點來了,我相信大家已經看了出來:第一次金融危機是1987—1988,第二次金融危機是1997—1998,之間相差10年;第三次金融危機是2007—2008,也是相差10年;那第四次金融危機,難道就是2017—2018?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周期談起。
一、從甲子周期到太陽黑子
世界上最有名的周期規律莫過於中國的甲子周期。以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為基礎,經過兩兩組合,形成了六十組數據,從甲子乙丑到壬戌癸亥。在六十甲子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歷法體系,是為四柱八字。中國古老的算命術,就是以四柱八字為基準,將各種天乾地支的組合模式定為吉凶禍福,由此去判斷過去、預測未來。
除了甲子周期外,中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也是最早的周期體系之一。這是一個綿延至今超過2000年的氣象周期,按照地球在黃道上的運行節律而將一年分成24個小的周期,從立春到大寒。
中國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中比較早的一批研究市場周期規律的人,就曾以甲子周期和二十四節氣為工具,尤其是後者,1990年代曾一度被很多人膜拜。只不過近幾年不太為人所熟知而已。
國內一位著名的科學家翁文波曾出過一本《天乾地支紀歷與預測》的小書,專門用中國傳統的紀歷與節氣進行天災等預測,據說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過,相比他的地震預測,那隻是小兒科。有數據統計,他1982年到1992年預測國內地震60次的准確率是86.67%、預測國外地震70次的准確率82.85%,每一次預測誤差都不到1.0級。
他做預測所採用的方法在《預測論基礎》一書中曾有介紹。在那本書裡面,他介紹了醉漢遊走、翁式旋迴、可公度性原理等看起來很高大上的預測理論,並舉例了多元一次方程預測地震的數學模型,等等。比如:
X1+X4=X3+X2
X1+X5=X6+X2
X3+X4=X5+X2
X2+X4=X3+X5
看起來,這些公式很高深。但是,如果認真破解那些所謂的數學模型,我們不難發現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兩次事件間隔的時間而已。因為公式可以破解為:
X4-X3=X2-X1
X5-X2=X6-X1
X4-X2=X5-X3
X4-X3=X5-X2
能看明白嗎?第一行,它代表的意思是:第三次事件(地震)到第四次事件之間的時間與第一次事件到第二次事件間隔的時間相等。簡單點說,前兩次地震間隔380天,後兩次地震恰巧間隔375天,就認為在某地同等級地震存在著大約380天的周期。於是,最近一次地震向未來拓展380天,就可能再發生一次地震。
如是,其地震預測模型,本質上就是找歷史上兩次地震間隔的時間,然後從最近一次地震的時間向外推,根據可公度性原理,找出發生概率最大的時間,將其標記,作為預測的時間。這種周期,我們可以命名為「測量周期」。
測量周期有無道理呢?我們如果仔細觀察那些地震預測的案例,就會發現其國內地震的預測平均地點誤差是399公里、國外的平均地點誤差是692公里。難道說,一次預測地震,在中國的地盤上,偏差達到400公里,竟然也算預測准確了?
事實上,如果用前述的多元一次方程為基準去預測股市,我們可以得到無數個潛在的預測結果,也可以利用所謂的公度性去推測哪個周期實現的概率最大。但大量繁復的工作之後就會發現:未來的每一天,都可能成為市場的轉折日。如此,所謂的准確性幾乎就全都是人為主觀做出來的,其實際價值幾乎等於0。
曾經有段時間,國內的一些技術派專家研究太陽黑子周期律,這似乎能解釋史玉柱的疑惑:因為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是10年左右。有人會因此而牽強附會地認為,人類活動會受到太陽黑子爆發周期的影響,所以才會有每10年左右一次的金融危機。
這種觀點並不新鮮。1871年,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解釋1254-1400年間英國的穀物收成變化時,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恰巧存在一個11.1年的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非常吻合的周期規律。他的解釋是太陽黑子爆發會促進光照、刺激作物生長。不過,幾年後,科學家修正了觀點,認為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不是11.1年,而是10.45年。於是,傑文斯就又把數據計算了一遍,結果他說自己驚訝地發現:作物的周期確實是10.45年而不是11.1年。
可笑的是,隨後的英國作物報告卻與他的這個周期計算不一致。於是,他修正觀點,認為是太陽黑子造成了其它國家的作物變化,間接影響了英國。而後,他的這些結論就被經濟學家嘲笑一番之後扔到歷史的垃圾堆里了。
只是,很多中國人,竟然還以太陽黑子為機械的教條來預測未來,不亦謬乎!我們其實可以下一個斷語,所以秉持固定周期律的人,都與傑文斯的結論差不多,都是想用臆想中的周期來解釋事物,最終都會無法自圓其說。
二、唬人的經濟周期
實際上,在亞當斯密時代,就已經有人注意到了經濟周期。當時的一位銀行家桑頓注意到,英格蘭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經濟危機,比如,1702年,1705年,1711年,1715年,1720年,1726年,1729年,1734年,1739年……1784年,1789年。在他觀察到的18次經濟危機中,經濟是螺旋式上升的。
拉斯*特維德在《逃不開的經濟周期》中記載了更多的經濟危機的案例。比如,在美國,1816年曾有過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其後,1826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幾乎就是每間隔10年會有一次大的危機。如果按照時間序列數下去的話,1895年也有一次衰退、1907年還有一次,1914年又來了,最嚴重的危機是1928年,再其後……看看,是不是存在著顯著的10年左右的周期?
其實,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在1862年出版的《法國、英國及美國的商業危機及其周期》一書中,已經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著9~10年的周期波動。這就是「朱格拉周期」。這屬於中等長度的周期,故稱中周期。
隨後,1913年,美國經濟學家韋斯利*米切爾出版了專著《經濟周期》,這是經濟周期第一次進入經濟學理論殿堂。米切爾的定義是:經濟周期是工商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出現波動的現象。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包括擴張階段、普遍衰退、收縮階段、復甦階段等。最重要的是,它的結論是:經濟周期序列不確定,周期持續的時間是1-10年或者12年。而且,它們不應該再被細分成更短的周期了——相比朱格拉,米切爾還是實事求是的,他把周期放寬到1-12年的任何一個可能的時間方格,而不是十年周期。
雖然米切爾說周期不可細分,但這不影響其他經濟學家的努力。曾經費勁心力研究周期的人還有許多新發現。比如,德國科學家基欽發現的40個月的周期(3年多),而蘇聯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則發現了一個20年周期。據說,當時還有人論斷過,房地產存在著一個18年的周期,「非常接近」庫茲涅茨周期。
1910年,一位18歲的俄國學生提出了一個更長的波段,14年後,他的長達80頁的研究報告問世,提出的新周期長度平均是53.3年。這個學生叫康德拉吉耶夫,1926年,他說自己設想的周期已經接近新的高潮期。
他或許沒有想到,90年後,中國有不少股市和期貨的投資人正在抱著他的論文研究這個長達53.3年的周期,按照周期預測,似乎大宗商品正應該走下坡路。殊不知,這個所謂的康德拉吉耶夫的周期,只是他觀察了一百多年人類歷史的結果,而且主要還是早期資本主義的特點。
康式周期,以其長達50多年,而被稱為是長周期。其實,中國人有更早的長周期理論,那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中國人算得很簡單,從周朝開始,到秦漢,唐宋,明清,每隔五百年左右總有一輪新的發展周期。
如果說測量周期可以得出無數個不同的周期,因此不靠譜,那麼,這種從幾十個月到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的所謂固定周期,是否可靠呢?簡單的推論告訴我們:完全不可靠!
問題主要出在樣本檢驗的范圍、誤差許可的范圍。康式周期只經過了三四個歷史周期的檢驗,怎麼能稱之為鐵律呢?資本主義的興起也不過兩三百年,不同時期的規律怎麼可能一再重復呢?至於看起來很准確的所謂10年的朱格拉周期,也存在著誤差問題:假設把所謂的10年前後各3年作為許可誤差,那麼橫豎跨度就是6年之久。一個10年的周期,竟然容許6年的誤差,這還能算是規律嗎?
所以,無論是固定周期還是浮動周期,都只是人們研究經濟或商品現象的偶然發現而已。即便這種周期有過幾次重復,也只能認為是巧合——除非我們能找到隱含在周期背後的邏輯。
比如,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周期性規律。這種規律是可以觀察得到、並能被反復驗證的。在可允許的測量誤差范圍內,周期性規律一再出現以至於我們可以確信到了每一個時期,事物必然發生。比如,中國的民謠: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等等。但這種觀察,也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北方的觀察結果與南方就完全不同。
除去這種用物理學可以解釋的周期規律外,其它所有與人的行為相關的周期,都絕對不可能有固定周期。而浮動周期,也絕對不是靠技術測度就可以得到的。我們必須撥開周期迷霧,找尋周期背後的邏輯。
三、經濟周期的邏輯
1909年,美國人羅傑*沃德*巴布森出版了《貨幣累積的商業晴雨表》,他認為,過度投資與增加貨幣供給都會導致負面反應。他給出的標准十階段經濟周期模型是:
1、提高貨幣利率;2、債券價格下跌;3、股票價格下跌;4、商品價格下跌;5、房產價格下跌;
6、貨幣理論降低;7、債券價格上漲;8、股票價格上漲;9、商品價格上漲;10、房產價格上漲。
到房產價格上漲後,再進入其中第一階段,於是,周而復始的規律就產生了。80年後,日本經濟進入所謂泡沫期,最後階段正是股票和房產價格持續上漲,於是,當局大幅度提高利率,導致債券價格股票價格先跌,房產價格後跌。只可惜,這次下跌只有一次機會,日本經濟看不到什麼短周期和中周期也看不到什麼長周期,30年來始終沒有景氣。
顯然,在巴布森的周期表裡,核心是利率的變化,而貨幣供給的增減其實也會影響到利率的變化。所以,其後費雪才會明確指出:經濟周期的關鍵在於銀行信貸,因為現代銀行能夠創造貨幣。
費雪在論述經濟周期時指出,貨幣投放會增加生產,生產增加會促進消費。但是,「薩伊定律並不是永動機」(意思是供給不會永遠自動產生需求),供給增長產生的額外收入會被人儲存起來,於是,部分資金不再進入投資環節,生產和消費都會下降,大家會進一步降低債務率,生產受到進一步影響,所以,經濟危機才會產生。
但是,費雪的論述僅在硬通貨時代才會產生——硬通貨時代,貨幣可以被儲藏(接近於掩藏),不再進入流通環節,所以才會影響到市場的貨幣供給,最終導致經濟危機。在紙幣時代尤其是在信用貨幣時代,幾乎所有貨幣都在銀行里,貨幣的所謂儲存功能幾乎消失,此時,決定銀行信貸增減的變成了中央銀行的政策——結論就赫然是:經濟周期是否產生,取決於央行的貨幣政策是否有松緊。如果再進一步展開,那就是信用貨幣時代的經濟周期,是央行創造的。
那麼,如果央行主動調整節奏,周期是不是就該被修正?比如說,拉長周期,或者縮短周期?由於縮短周期於經濟不利、於口碑不利,所以央行的唯一選擇就變成了拉長周期。
由此可見,只要央行能認真學、總結經驗,理論上就可能徹底消除經濟的周期性變化。但是,如果央行不吸取教訓,周期就可能一而再地出現,甚至於極端狀況下類似於日本,只有下行後的橫盤而沒有上升,那就不成其為周期。
事實上,美聯儲的進步能力就是極強的。1929-1933年的大蕭條後,迄今將近90年時間,美國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一次與之同等級別的蕭條。甚至於階段性的衰退都沒有明顯發生過。表現在股市中,1981年後的36年裡,美國股市僅僅在2001年和2008年出現過兩次明顯的深幅回調——注意,在2001年的調整發生前,美股已經有近70年沒有出現大調整(1987年的閃崩則是暫時的),但是誰也沒想到,2001年調整後,僅僅過了五六年,股市就再創新高,但2008年卻又迅即出現了新的大幅度調整——這種變幻莫測的周期,以前根本就不曾遇到過。
2009年起,美國股市已經連續8年持續不斷地上漲和創下歷史新高。此時,很多人開始憂慮2018年可能再現十年周期。莫非,美聯儲那麼健忘?莫非,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小心翼翼地警惕著的周期真的會出現?
先不忙著下結論。我們再回到硬通貨時代,或者回到信用貨幣時代之前。在那個時候,貨幣是錨定金銀的,或者,紙幣是有形的,這都使其具有了儲藏(掩藏)的功能。於是,我們便不難發現這樣的規律:
1、貨幣投放增多,經濟景氣明顯,社會欣欣向榮;
2、富人賺錢多,窮人賺錢少;
3、貨幣向富人轉移,富人儲藏貨幣;
4、窮人佔有的貨幣減少,消費降低;
5、消費降低導致生產下降;
6、經濟陷入衰退;
7、重復第一步。
所以,非信用貨幣時代,是走不出資本主義發展的惡性循環的:經濟一旦向好,就會出現兩極分化,貨幣向富人集中,窮人貨幣少結果導致經濟衰退。於是,經濟危機周期性出現。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會明白為什麼在資本主義早期會頻繁發生經濟危機。它的核心是貨幣的不斷集中和分散的結果。
同樣,由上述理論,也就可以解釋中國的王朝更替緣由。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是天下大治經濟繁榮之後必然導致天下大亂的歸宿。而經濟治亂,根本原因還在於貨幣的集中與分散。
人類社會只有進入信用貨幣時代,在貨幣的儲藏(掩藏功能)消失之後,經濟周期的問題才會得到根本性解決,經濟周期就越來越取決於央行而不是經濟自身。在這樣的時代,如果仍舊抱殘守缺、刻舟求劍,去搞什麼經濟周期預測,難免落入窠臼、貽笑大方。
四、商品的周期性
央行是會學的,普通人當然也會學。這就註定商品的周期性規律是會改變的。
我們以山東大蒜這樣一個小品種為例。2004-2006年,大蒜的價格不斷上漲,山東的大蒜出口增加,農民利潤增加,於是導致產量增加。結果,在2006年的時候,大蒜種植面積創下歷史新高。幾乎可以斷定2007年大蒜肯定會供過於求,價格會下跌。那麼,此時我們來推斷,大蒜的下一個上漲周期會在何時呢?
一種判斷是:2007年價格暴跌,則2008年種植人數減少,2008年將出現價格暴漲的行情。
另一種判斷是:2007年價格暴跌,2008年很多人都預測價格要暴漲,所以導致2008年種植繼續增加,供給不減少,結果2008年價格繼續下跌,2009年才會反彈。
事實怎樣呢?2007年大蒜價格下跌,但蒜農減種的並不多,由此導致2008年的價格繼續暴跌,結果,2006年高峰時2-3元的蒜價,到2008年已經跌到只有0.18元。2009年初甚至跌到了0.07元的價格。於是,2009年,物極必反,蒜價暴漲,從不足0.1元上漲到4元以上,現貨價格漲幅最多超過40倍。
現在回頭看,2004-2006年是上漲周期,2006-2008年是下跌周期,2009年又是上漲周期。如此算來,是不是5年一個周期循環?如果說2006年的價格是階段性高點,則下一個高點是不是應出現在2011年?
事實並非如此。2006年4月的高點出現後,下一輪的高點出現在2011年11月。再下一輪的高點呢?2016年4月確實又現高點,11.4元。但是,到2017年1月竟然出現了新的高點14.6元,2017年5月的最高點竟然接近16元。假設2017年5月高點是歷史性的(因為2017年7月的最新價格只有7元多),則前一輪周期是5年,後一輪是5年半,再後一輪又是5年半。那麼,下一輪高點會在何時出現呢?
我們不去猜測高點的位置,而是要研究為何會出現這種周期拉長的現象。根本原因是:信息透明時代,蒜農是會進步的。他們掌握信息之後,會有博弈,有人增種,有人減種,結果就導致商品價格周期出現波動:有時候周期延長、有時候周期縮短。
一個小小的大蒜頭,都充斥著如此多的博弈,周期都不確定,遑論其它商品。比如說,此前白糖存在著3年+3年的周期,但這幾年,周期已經明顯被平滑了。又如,雞蛋價格本來存在著明顯的9月高價定律,但這幾年隨著冷庫技術的發展,9月的價格已經逐漸不再是全年最高價了。再如,螺紋鋼的噸鋼利潤以前從來沒有超過千元,但今年超過千元後,價格強勢不回落,等等。
沒有一成不變的周期。在信息不透明的時代,周期也許還會相對固定,而一旦信息通暢或者產業形式發生改變,則價格周期不只是被拉長甚至會完全被抹平。比如,中國的雞蛋價格此前存在顯著的4年周期(2年上漲2年下跌)。但2004年9月達到高點、2006年5月達到低點後,周期律明顯開始失去作用。2007年6月、2008年9月先後達到階段性高點且基本沒有大的回調,2011年9月再次達到高點後,到2012年5月突然下跌20%後見底。此時,上漲周期長達5年多,而下跌周期不足一年。隨後,價格繼續上漲到2014年9月見到最高點,上漲周期是2年多。但從那時候到現在,價格下跌了近3年時間仍沒有見到底部——相比從前,上漲周期3-5年、下跌周期可以達到3年以上。
不止如此,美國1874年就開始有雞蛋期貨,其後也曾有過波譎雲詭的行情,雞蛋期貨也曾成為美國農產品的明星交易品種。但是,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和銷售模式的改變,雞蛋價格逐漸被寡頭所控制,到1982年,因波幅過小,雞蛋期貨竟然退市不再交易了——曾經波瀾壯闊的多空行情,如今被拉成了一根直線,誰還敢說再有周期?
所以,我們研究商品的周期性規律,也應該摒棄固定周期節律,甚至放棄浮動周期規律,必須深入研究商品自身的內在規律性,找出周期性波動的內在邏輯,並據此去做判斷——沒有任何周期是固定不變的。
五、2018年:要崩潰還是要衰退
雞蛋、大蒜這樣的農產品價格周期可以被拉長乃至抹平,經濟的周期也可以被拉長或抹平。此時,再談論什麼周期,會不會顯得過於小兒科?
在經濟領域,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周期的循環是必然的、或者說經濟危機是必然發生的。但是,從前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危機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在信用貨幣時代,銀根的放鬆和收縮是央行自主決策的,既然如此,就必然可以通過努力掌握規律並適當調整,從而消除或者大大拉長經濟周期。
寬松與繁榮相伴,緊縮與蕭條相隨。過度通縮導致經濟危機的情況是如此循環的:
經濟蕭條——放鬆銀根——刺激需求——擴大投資——價格上升——企業盈利——產能擴張——經濟過熱——供給增加——收縮銀根——減少投資——抑制需求——價格下跌——企業虧損——經濟蕭條。
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核心鏈條在於銀根的松緊。而這一點是可以人為控制的,所以,我們可以設計另外一條路徑來消弭這種周期性波動:
經濟不景氣——貨幣寬松——引導投資和擴大需求——產能擴張、價格上升——經濟過熱——貨幣定向生產環節寬松——擴大產能滿足需求——供需動態平衡——維持景氣——動態調節供需——維持景氣
看看前後兩個序列,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選擇是相同的,都要放鬆銀根。而在經濟過熱時期,原有模式是直接收緊銀根導致利率上升,但新模式下,是定向寬松滿足生產,由此實現供需的動態平衡,從而消弭掉原有的下降周期。
對於貨幣當局來說,務必清楚一件事情:有些風險是防出來的,本來沒有風險或風險很小,因為擔心有風險,防範措施過頭了,反而引發了風險。比如一個正常生產的企業,資產優良,投入較多資金到廠房和設備,產品銷售良好,但銀行對它防範風險的措施過頭了,抽了它的貸款,導致它資金周轉不了,無法有效開展生產,只能低價甚至虧損處理庫存,於是風險就出現了。
對於政府當局來說,務必要清楚一件事情:預期是會傳染的。如果央行收緊銀根,造成了未來銀根整體收緊的預期,則這種預期會在短時間內傳染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有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市場的需求突然不見了!比如,1928-1933年大蕭條時期,居民住宅建造下降了95%,可以理解!而美國的耐用消費品最大降幅是69.8%,也可以理解是有錢人和窮人都減少了耐用品的消費。但是,非耐用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呢?降幅也曾高達52.2%。這意味著很多美國人連吃飯都比以前少了!
所以,貨幣和政府當局,應該持續不斷地給市場傳遞正向預期,而不是恐怖的負面預期。他們應該做到的是通過調節不斷實現供需的動態平衡,以此消弭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怎麼做呢?如果供給大於需求,更應擴大需求,而不是壓制供給;如果需求大於供給,則更應擴大供給,而不是壓制需求。壓制需求或供給,都容易引發通縮甚至經濟危機,而引導社會的貨幣和增發的貨幣投向供求兩端中少的那一端,則可以在維持經濟景氣的基礎上實現動態的供求平衡。
比如房地產市場,如果房價漲了,那就引導開發商多蓋房(增加土地供應和房企貸款),如果房價跌了,那就引導購房者多買房(降低按揭比例和利率,擴大購房人群),由此實現房地產供需的動態平衡,維持房地產市場的景氣,最終實現家家住上好房子、社會財富充裕的幸福場景。
現在的問題是:社會大眾在進步,央行在進步,政府監管也在進步中。那麼,請你做出判斷,大家所期待的2018年大崩潰或者大蕭條,會出現嗎?
10. 有什麼原因促使金價上漲
你好,下面的解釋希望對你有用!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黃金交易顯然是陌生的。也僅僅是近兩年開始,國內投資市場才逐漸出現黃金的身影。黃金的保值作用無庸置疑,不過,國際商品交易市場中黃金的交易價格,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很多人恐怕並不了解。
事實上,美元匯率,石油價格,各國央行以及國際機構的買賣,對金融商品的投資需要,國際股價的影響,工業需求的增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黃金價格走勢。
需求、供給決定金價
黃金究其本質是一種商品。既然如此,黃金價格的變動也自然遵循最基本的經濟規律。從本質上說,黃金的價格仍然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
中國銀行黃金交易員蔡振瑋分析,由於前些年金價比較低,使得全球范圍內投資金礦的積極性不高,因而黃金產量這幾年均呈下降態勢。加上罷工等其他因素,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南非2005年的產量更是降到了75年來的低點。而另一面,全球對黃金的需求卻放量激增,供應減少,需求增加,推動黃金走勢連創新高。
通常我們所說的黃金需求,包括一般的工業需求和非工業需求兩個方面。按照銀河證券研究中心田書華的分析,目前全球對黃金的工業需求只佔總需求的10%左右,相應的,非工業需求所佔比重則達到90%,佔了大頭。
黃金的非工業需求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各個國家央行的黃金儲備需求,其次是居民首飾消費需求,第三則是投資需求。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這三個方面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就在黃金價格連續突破新高的2005年下半年,世界黃金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下半年,全球黃金投資需求增長了56%,除印度外,其他主要黃金首飾市場的需求都呈現增長態勢,中國同比增加了9%,美國則增長了3%。
同時,各國央行也陸續出手增加黃金儲備。俄羅斯、阿根廷、南非等國的央行在去年11月宣布,決定增加黃金儲備。而歐洲15國央行則於2004年簽署了黃金銷售協議,規定在未來的5年內,每年出售黃金數量不得超過500噸。這些舉措將各國對黃金的需求控制在一定范圍之重,致使歐洲國家的黃金儲備不減反增,從而令歐洲央行6年來的黃金拋售趨勢得到了扭轉。
最近國際媒體,比如《華爾街日報》以及《經濟學人》均載文認為,中國正在進行的人民幣改革,將促使央行增加黃金儲備。和許多國家一樣,中國過去也面臨外匯儲備過於單一的問題,因而將外匯儲備從單一美元向多元化儲備過渡也是大勢所趨。正因為如此,市場預期,中國對黃金所產生的巨額需求,將成為未來推動黃金價格上漲的動因之一。
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每一次全球經濟格局調整的時候,黃金的流動格局就會發生變化,而且,越是國際貨幣體系不穩定的時候,黃金的貨幣功能和戰略保值功能就表現得越充分。
到2005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突破8000億美元,而黃金儲備卻只有600多噸,只佔外匯儲備的1.1%,這不僅僅是中國的風險,也是全球貨幣體系的風險。根據我國的國民經濟總量,一般的國際經驗認為,官方黃金儲備中短期至少應該達到義大利和瑞士的水平,即2500噸左右;長期至少應增加到德國、法國的水平,即3000噸以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對黃金的需求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金」互相角力
黃金、美金(美元)以及黑金(石油)並稱為「三金」。通常而言,「三金」的走勢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黃金的走勢和美元保持非常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而石油和黃金的價格長期以來一直保持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且兩者波動趨同。
不過令人疑惑的卻是,美元和黃金此消彼長的關系,在去年受到了「挑戰」。受到美元加息的影響,2005年,美元止住了下跌的步伐,反彈了8%左右,而與此同時,黃金和美元竟然步調一致,走勢一路上竄,連破新高。
這一古怪現象激起了國外學術界激烈的討論,有人甚至認為,美元和黃金長期以來的「競爭」關系宣告結束。不過,大多數人仍然認為,美元和黃金的「蹺蹺板」關系沒有改變。
原因是導致美元貶值的長期因素,也就是美國貿易赤字問題和低儲蓄率的問題仍然制約著美元,長遠來看,美元長期走弱的形式並沒有得到改觀。從2006年來看,美聯儲的貨幣緊縮政策可能結束,聯邦基金利率可能會維持在5%左右的區間內,同時在美國經濟的下滑過程中還可能會遭遇降息的風險,因而美元在接下來的一年可能將得不到美國貨幣政策的支持。
同時隨著歐洲經濟的復甦,歐元利率的調整也可能會減小美元與歐元之間的息差,從而減少美元資產的吸引力,導致美國資本凈流入的減少,不利於美元走強。換句話說,盡管美元在2005年止跌回升,但市場對其長期走弱的預期並未改變。從這個角度而言,黃金的上漲和美元的暫時上漲只是短暫的「邂逅」,兩者更長久的關系還是一如從前的負相關關系。
另一個方面,黃金和石油價格的關系也一直保持同步。這主要是因為通常原油價格的上漲,會導致通貨膨脹,而一旦存在通貨膨脹的預期,國際資金就會試圖尋找避風港。黃金由於其出色的保值功能,尤其被青睞低風險的資金所關注,因而對黃金需求的增加,將會抬高黃金的價格。這就是為什麼黃金和石油價格往往保持同步關系的原因。從這個角度說,2006年黃金價格的走勢,也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石油價格的走勢。
國際資金走向風向標
另一個影響黃金價格的重要因素,就是國際資金的走向。
作為一種具有良好貨幣屬性的投資工具,黃金成為眾多國際投資機構,用來對沖信用貨幣風險的工具,有時也作為直接投資的對象。國際黃金最大的集散地倫敦市場,每天的場外交易量約為71億美元,紐約商品交易所的日交易量為28億美金,其次東京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也達到了20億美元,我國上海黃金交易所的9999和9995黃金的成交量也在逐步增長,顯示在商品市場中,黃金期貨和現貨都是一個成熟和活躍的投資品種,同時也越來越受到投資基金的關注。
截止到2006年1月3日為止,紐約商品交易所的黃金基金多頭持倉量達到了15.1萬手,約469.7噸,占總持倉的46%。國際投資基金大面積地投入到黃金中來,這給黃金市場帶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在基金巨大多空頭寸的「翻炒」之下,黃金價格的中短期走勢往往會脫離正常的價格決定因素,陷入非理性的市場繁榮和蕭條。很多專家認為,近兩年來黃金的驚人漲幅,國際資金在其中功不可沒。
自1982年以來,黃金價格在一度突破每盎司500美元關口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基本上一路走低。這主要是由於當時黃金的回報率僅為1%~2%,低於同期美國國債4%~5%的回報率。這促使各國央行紛紛通過沽出黃金、買入美國國債來獲利。
1998年以前,黃金價格下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20世紀90年代股市瘋狂上漲,引起全球性的對紙面財富的過度痴迷。人們沉醉於單邊上揚的股市,全球資金大力追捧,連各國中央銀行也認為黃金是一種不能帶來利息反而佔用大量倉儲成本的儲備,以至於歐洲的許多央行紛紛減持黃金,在國際市場進行拍賣。同時,金礦企業為了防止金價下跌,在國際市場上遠期賣出還沒挖出地面的未來黃金產量,也打壓了黃金價格。
黃金的這一波向下行情在1998年終止,其後美國股市泡沫日增,伴隨著美國股市泡沫的破滅,金價開始了強勁的反彈,並且連連創下新高。
有若干分析人士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他們認為美國以及歐盟經濟體均存在基本面問題,比如美國的儲蓄率不足,歐盟的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短缺問題。投資者擔心,這些國家會被迫增加貨幣供應量,從而使全球經濟受到影響,美元,歐元也會受到沖擊。因而國際投資者認為,黃金將成為值得信賴的國際硬通貨。而事實上,只要全球資金的一小部分轉向投資黃金,就足以引起黃金價格巨幅的上漲。
許多基金為了分散投資風險,實現投資多樣化而投資於黃金,這也是黃金價格上升的直接原因之一。一些銀行還新成立了針對黃金的交易所交易基金,1995年以來僅僅這種新型基金持有的黃金已經達到420噸,接近世界最大金礦公司Newmount兩年的產量。
黃金和股市的關系
短短幾年間,黃金價格緣何連破新高,甚至達到了25年來的高點?黃金價格——這一檢測國際貨幣市場是否發生價格扭曲的最佳指標,向我們傳達的信息再清楚不過了——國際貨幣價格體系發生了扭曲。而這一信息的背後,還透露著更重要的投資訊息。由於黃金價格和股市的漲跌通常存在反向相關關系,因而我們也許能從黃金的走勢中找到一些投資的「靈感」。
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來看被稱為發鈔國的美國。在過去一年中,美聯儲不斷的提高短期利率,但同時又在過量的增發貨幣——相當一部分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這就是為什麼黃金價格比4年前上漲了80%的原因。同時,也正因為美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不經意間引起了石油價格泡沫。而後果就是,國際資金的觀望氣氛濃郁,資金在不能理智判斷未來的情況下,選擇了黃金作為避風港。
國際資金的舉棋不定,直接影響到美國股票市場,以及全球股票市場的表現。3年前,美國股市開始進入小牛市。從基本面來看,3年多以前,標准普爾500的平均市盈率是26倍,而如今,標准普爾指數上漲了60%,但是其市盈率卻跌到了19倍。與此同時,企業利潤一直在持續增長,而且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預測。
股價上漲,企業利潤上漲,但是市盈率卻下降了,換句話說,目前美國股市的表現應該更好,漲幅應該更高,股票市場理應欣欣向榮才對。究竟是什麼阻礙了股市的繁榮呢?事實上,市場並不缺乏推動股市走高的資金,市場缺乏的是投資意願,不明朗的經濟前景阻礙了資金進入股市的步伐。結果就是部分避險資金聚集在黃金投資中,從而將黃金價格推高。投資者可以很容易依據黃金的價格,判斷國際資金對於股票市場的看法。
黃金不僅是判斷貨幣市場是否扭曲的最佳指標,同時也是判斷投資機會是否到來的絕佳指標。一旦經濟氣候轉好,投資方向明朗,那麼追逐收益率的資金必然會轉向其他投資,這一規律在過去的歷史中也反復得到驗證。畢竟,黃金的正常收益率要低於國債,當市場中的不確定因素消退之後,黃金的需求必然下降。換言之,如果黃金價格進入下跌通道,對投資者來說,也就意味著股票市場投資機會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