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是2011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共中央黨校韓保江、謝魯江、梁朋。簡介:201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為2011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大政方針和主要任務。為了配合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央文獻音像出版社邀請了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的專家、教授對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行深度解析,並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匯到講座中,供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參考。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② 聚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農村產權怎麼"活"起來
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總結2003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客觀分析當前形勢,全面部署2004年的工作,著重研
美妙時光產權酒店 紫光台式電腦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究促進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深化農村改革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國務院常務會對會議文件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審定,對會議的召開提出了明確的意見和要求。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的指示精神,開好這次會議。
一、正確分析形勢,不斷深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認識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在新的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的重要判斷,是全黨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也是我們制定農村政策、指導農村工作的基本依據。基於這一科學判斷,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決策,提出了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和基本目標,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這期間,農村經濟社會的變化廣泛而深刻,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錯綜而復雜,基層和農民群眾的實踐豐富而生動。我們要認真總結,深化認識,科學把握,正確應對。
(一)深刻認識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變化。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的這段時期,是農業結構加快調整的時期,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是農產品供給最充裕的時期,同時也是農民增收最困難的時期。新階段的內涵豐富,變化深刻,影響廣泛,我們應當不斷深化對新階段特徵和發展規律的認識。
一是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多少代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為之不懈奮斗的「但願蒼生溫飽」的目標得以實現。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是新階段最基本的特徵。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用於食品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費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這使農產品供給的增長在受到資源約束的同時,越來越受到市場需求的約束。農業結構問題凸顯,農產品價格低迷,增產難以增效,增產難以增收。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工作往往容易產生忽視農業、忽視糧食生產、忽視耕地保護等傾向,影響農業和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可能導致農產品供求出現新的波動。
二是農村勞動力就業格局和轉移動因發生重大變化。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村勞動力加快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轉移,由農業向非農產業流動,由農村向城鎮集聚。現在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大批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和進入城鎮經商務工。這是一個重大的結構性變化。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會發展中對良好生態環境、生活質量的追求,使得農民就業觀念和經營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日益增強,使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式和流動的動因也發生很大變化。農民外出就業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權宜之計。相當一部分進城農民,由過去一人進城到現在舉家進城,由暫時居住到穩定居住,由從事簡單勞動到從事技術工種,由離鄉不離土到離鄉又離土。有的進城農民,正在逐步轉變為城鎮居民、企業工人和工商業經營者。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格局將繼續呈現農業就業比重逐步下降、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穩步上升、外出就業較快增加的基本態勢。
三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發生重大變化。農業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重要基礎,但收入增長的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目前,農民收入構成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比重已經接近一半;工資性收入比重已超過三分之一,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60%多。來自非農產業和進城務工的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
四是農村發展對城鎮和國民經濟的依賴程度發生重大變化。城鄉發展的互動性、互補性越來越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業商品率低、自給性強,城市和鄉村分治,農民和市民分隔,農業和非農產業分離,很大程度上是農業和農村承擔著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積累的重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開始有所改變,各種生產要素加速流動,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城市發展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農村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五是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程度發生重大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國際化,各國農業聯系更為緊密,農業專業化分工日益明顯,農產品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加入世貿組織,既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為引進資金、技術和擴大農產品出口創造了條件,也使我國農業發展更加直接地面臨來自國際市場、國外產品和技術的嚴峻挑戰。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隨著農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我們對國際市場有著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國際農產品生產的豐歉、價格的高低、品種的多少、質量的優劣,往往直接影響和沖擊著國內的生產和市場。特別是一些地區、一些品種,與國際市場的關聯已非常密切,農產品進出口已成為一些地區影響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六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內涵發生重大變化。在農產品短缺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增加產量、保證供給,往往忽視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在農村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我們主要是發展農村經濟,往往很難顧得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發生的重大變化,既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氣象和新機遇,也帶來了不少新課題和新挑戰,對農村經濟增長方式、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的轉變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新階段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面臨著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面臨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雙重挑戰,面臨著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雙重調整,面臨著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糧食等農產品供給的雙重目標,面臨著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社會事業的雙重任務。我們必須全面理解新階段的內涵,深刻認識新階段的特徵,准確把握新階段的規律,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
(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
2003年,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克服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的嚴重沖擊,戰勝了頻繁發生的多種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贏得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平穩發展、農民收入繼續恢復性增長、農村社會繼續保持穩定的難得局面。近兩年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平穩運行,2003年實現的穩步發展尤其來之不易。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長期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遠沒有根本解決。同時,由於農村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又產生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總的來看,農業面臨的市場和效益問題,農村面臨的增加就業和全面發展問題,農民面臨的維護經濟利益和保障民主權利問題,都還相當突出。而整個「三農」問題,當前又主要表現為農民的增收困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重點、難點主要也在增加農民收入。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至今,農民收入始終處於低速增長。1997年至2002年的6年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增加549.5元;增長速度沒有一年超過5%,年平均增長不到4%。而且,農民收入很不平衡。特別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許多純農戶的收入持續徘徊甚至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農民增收困難,既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的現實反映,也是國民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集中體現。從農村自身來看,主要是「三個不適應」:一是農產品結構不合理、質量水平不高,不適應市場日益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需求;二是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不適應農民多渠道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三是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不適應市場競爭特別是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從農業農村與國民經濟的關系來看,主要是「三個不協調」:一是就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不協調。農業勞動力所佔比重沒能隨農業佔GDP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效益低下。這是農民增收困難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因。二是城鎮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不協調。城鎮化明顯滯後於工業化。近幾年我國城鎮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收入國家的水平。這直接影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產品需求的擴大,嚴重製約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和農業效益的提高。三是資源和國民收入在城鄉之間分配不協調。受二元經濟結構影響,農業、農村和農民在資源和國民收入分配中長期處於不利地位,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外流嚴重。近幾年在全社會貸款余額中,農業和鄉鎮企業的比重一直分別只佔5%左右,這與農業和鄉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不相稱。
我們還要看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增收問題和糧食安全問題將相互交織、互為影響。近幾年來,糧食生產不斷下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種糧比較效益低,種糧農民增收困難,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民收入問題與糧食安全問題是緊密相連的,特別是在糧食主產區,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兩者的關系處理得好,就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處理不好,兩者就會產生矛盾,相互制約。我們要把促進農民增收和發展糧食生產有機統一起來,統籌兼顧,及早謀劃,強化措施,主動應對,既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氣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促進新階段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要堅持城鄉統籌,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發展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加快發展,必須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走城鄉互動、工農互促的協調發展道路。要全面、正確地理解統籌城鄉發展,這不僅是繁榮農村的需要,也是發展城市的需要;不僅要圍繞「三農」談統籌,而且要立足全局抓統籌;不僅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考慮統籌,還要從政治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考慮統籌。這就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真正把農業、農村的發展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之中,統籌考慮,統籌安排。在具體工作中,要做到「六個注重」:一是注重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合理配置資源,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局面。二是注重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城鄉壁壘,促進產品和要素在城鄉間、地區間自由流動、公平競爭。三是注重兼顧不同地區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扶持糧食主產區,推進扶貧開發,逐步縮小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四是注重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強農村公共服務,提高農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水平,擴大農民的就業空間,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農民的全面發展。五是注重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開拓國內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全面提高農業效益。六是注重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採取更加有力的綜合措施,努力構築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
(一)推進結構調整,壯大縣域經濟,充分挖掘內部增收潛力。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近幾年,我們在這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但總的看,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深度還不夠,水平還不高,還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廣闊,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二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是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
四是不斷壯大縣域經濟。
(二)加強技能培訓,改善就業環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間。
統籌城鄉發展,很重要的是統籌城鄉就業;城市帶動農村,很重要的是為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農民進城務工,不僅是農民就業的需要,也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不僅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發揮我國勞動力充裕的比較優勢,增強製造業和服務業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現在農業戶籍勞動力已經佔到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很大比重,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些行業已成為數量上的主體。
(三)加大扶持力度,調整投入結構,積極發揮國家政策對農民增收的導向和帶動作用。
農業是弱質產業。世界各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都要對農業和農村給予支持和保護。我國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競爭力不強,抗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更需要國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護。
(四)認真落實政策,放活農村經濟,充分調動農民自主創業和增收的積極性。
農戶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也是自主創業增收的主體。增加農民收入,不僅要「多予、少取」,更要做好「放活」的文章,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激發農民群眾自主創業增收的潛能。要突破一切妨礙農民增收的思想觀念,取消一切限制農民創業增收的政策規定,革除一切束縛農民增收的體制弊端。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的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市場,促進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充分結合。積極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資投入農業開發,發展農村經濟。建立培養和造就農村能人的機制,營造鼓勵能人幹事業、支持能人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為廣大農村能人施展才華、創業致富、帶動一方,給予必要的支持,開辟廣闊的天地。
三、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問題是關系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胡錦濤同志、溫家寶同志多次強調糧食安全問題。2003年10月國務院還專門召開了農業和糧食工作會議,明確了確保糧食安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提出了重大政策措施。我們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抓好措施落實,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2003年入秋以來,糧價開始上漲。這是糧食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變化的客觀反映,是多年來糧價低迷基礎上的恢復性上漲,是市場對糧食供求預期的理性反應。糧價適度上漲對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有促進作用。但必須看到,糧食是生活必需品,糧價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民,糧價的漲跌應該調控在合理的范圍內。糧價一價帶百價。如果糧價上漲過快過多,就可能帶動整個物價的上漲,甚至引發通貨膨脹,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全局。如何防止糧價暴漲暴跌和生產大起大落,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下大氣力穩定和擴大糧食生產,搞好糧食儲備和供給,加強糧食市場調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生產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越來越起到基礎性作用,價值規律在糧食生產中越來越發揮主導作用。我們必須用新的思路、新的辦法,來研究解決新階段的糧食問題。要始終堅持調整農業結構不動搖,始終堅持增加農民收入不動搖,始終堅持立足國內解決糧食供給不動搖,始終堅持對糧食實行省長負責制不動搖。具體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兼顧保障糧食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個目標,把發展糧食生產與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這是我們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繁重任務和重要職責。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和貫徹農業結構調整方針,不能把增加農民收入與發展糧食生產對立起來。調整農業結構要堅持在發展糧食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個方面下功夫。特別是在糧食主產區,糧食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體,促進農民增收必須首先抓好糧食生產。農業結構調整不是簡單地壓縮糧食麵積,市場信號已經要求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不能再減少。要加大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的實施力度,加快優勢糧食產業帶建設,優化糧食品種結構,提高糧食質量,促進糧食加工轉化,增加種糧農民收入。
第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糧食生產穩不穩,糧食安全基礎牢不牢,關鍵在於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不高。價格是調節生產最基本的杠桿,有利可圖是農民發展生產最基本的動因。新階段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通過市場引導,提高種糧效益,讓農民種糧不賠本、能賺錢。糧食是弱質產業,國家必須給予必要的保護和扶持,要使農民在政策支持下從市場獲得合理收益而積極種糧。2004年,各地要通過政策和價格信息引導,搞好服務,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努力恢復糧食生產,不能搞指令性計劃,搞強迫命令。
第三,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條件,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
第四,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重點在糧食主產區。抓住了主產區,就抓住了大頭,就穩住了全局。糧食主產區多年來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都佔全國的60%以上,糧食產量佔全國的70%左右。今後主產區要繼續發揮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發揮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國家將採取力度更大、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支持力度,幫助主產區特別是中部地區的主產區解決種糧效益低、財政負擔重等問題。
第五,大力發展糧食產業,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要把糧食的生產、轉化、加工、流通、消費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進行系列開發和整體建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更要立足糧食優勢,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把生產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不少糧食主產區通過發展優質專用糧和發展畜牧業,搞加工增值,提高了糧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要大力支持和發展糧食加工、儲運和流通,延長糧食產業鏈,提高糧食附加值,增強糧食的市場競爭力。要啟動重點區域動物疫病應急防治工程,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畜產品貿易的安全性,為糧食的轉化增效開拓空間。
四、加大農村改革力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指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決定》中關於農村改革的內容十分豐富、內涵十分深刻,有許多重大突破和創新,為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的部署,當前推進農村改革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徵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農村經濟最基本的制度,土地政策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要認真貫徹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農村土地流轉要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要按照保障農民權益、控制征地規模的原則,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嚴格區分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征地時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用途管制,及時給予農民合理補償,妥善安排好失地農民的生計。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具體的改革辦法,並修訂完善有關法律法規。
(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繼續減輕農民負擔。農村稅費改革是減輕農民負擔和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舉措。要在鞏固現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取消不應當由農民負擔的稅費項目,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2004年,除煙葉稅外,要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稅率總體上要降低一個百分點。這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的一個重大步驟。降低稅率後減少的地方財政收入,沿海發達地區原則上由自己消化,糧食主產區和中西部地區由中央財政通過增加轉移支付解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稅率或免徵農業稅。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具體方案。要繼續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農村稅費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必須扎實穩妥地進行。衡量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做得好不好,一要看是否認真執行中央政策,二要看是否做到「三個確保」,三要看是否與相關配套改革措施綜合推進,四要看是否妥善解決改革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最終要看是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讓廣大農民群眾滿意。
(三)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近年來,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效果,對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發揮了積極作用。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要著眼於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04年要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要抓緊建立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制定方案,落實資金,完善辦法,減少環節,確保補貼資金真正落到農民手中。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加強糧食批發市場建設,穩步發展糧食期貨市場,鼓勵產區和銷區以多種形式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加強糧食市場的管理和宏觀調控。健全和完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增強調控能力。加快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轉換經營機制,使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四)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加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目前,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少、能力弱,難以滿足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對信貸的需求,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按照有利於增加農戶和企業貸款,有利於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要求,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切實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要努力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總量,通過明確縣域內金融機構為「三農」服務的義務、完善郵政儲蓄政策等措施,緩解農村資金的外流。加快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和調整,完善政策性金融的功能,逐步擴大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嚴格監管、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採取多種形式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問題,鼓勵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農業擔保機構。
五、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個傳統,也是一個重大原則。當前,統籌城鄉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促進農民增收的任務十分緊迫,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提高駕馭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的水平。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與時俱進的思想,奮發圖強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真抓實乾的行動,全面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
切實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切實改進政府對農村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立一個與農村生產力水平相適應、與農村發展要求相協調、與農民承受能力相符合的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是上層建築領域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民增收減負、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
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
農村基層幹部工作在農民中間,處於各種矛盾的前沿。
做好2004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意義十分重大,任務十分艱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扎實工作,為全面完成農業和農村工作各項任務而努力奮斗
③ 我自己玩期貨合約虧了十幾萬,我家人打算報警有沒有用
我的交易之路一開始不是故事,確切的說是事故,而且是嚴重的事故。
剛剛開始交易那會處於年輕氣盛的年紀,畢業踏上社會之後一直比較順利;雖然普通的家庭出身但是經過幾年的「努力」(其實是運氣好)做的比較成功,當時比身邊的同齡人都要好,而且好很多。
那時候我經常告訴自己一句話:這世界上的事情,只要肯努力沒有我做不到的。平時朋友聚會餐桌上總是侃侃而談,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是不是我懂的事情都要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且一定要讓別人認可我;現在回想起來我就是一個傻x。
這種自負的心態進入交易的中結果可想而知;我當時有多自負交易結果就有多慘烈。
金融市場不同於做任何其他的工作,做好了收入具有突破性,上升空間很大;做不好虧損的空間也很大;可以這樣說你有多少錢或者你能籌集多少錢都能在市場中虧光。
過去很多年了,還能記起很多當時虧損的情節。
我能夠從交易走出來完全是因為運氣,因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夥伴是超級有耐心的人,復盤尤其是大量復盤是超級枯燥的事情,而且要作統計和記錄;這位朋友是一位很現實的人或者說很有理智的人;他從來奢望神奇的成功概率高,盈利率高的交易系統;用他的話說在交易的世界裡那麼多人都虧損,能夠做到長期穩定盈利就已經很厲害了;長期穩定暴利這種事情都是神話,我們不應該生活在神話里。
他說:就是因為交易系統都很普通,而所有人都幻想完外神奇的交易系統,多數人不甘心使用這些簡單普通的東西才會失敗。
於是我們對於交易系統的回報預期降低,不幻想,腳踏實地的復盤統計完善交易系統;終於得到了不那麼完外卻能夠盈利的一套交易系統。
我們都上過大學智商都相仿;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沒有誰比別人更聰明,更出色,更有悟性;恰恰相反承認自己平庸;接受不完外才是正確的世界觀和交易觀。
在期貨,股市,外匯市場長期穩定的虧損到底要不要堅持?
有條件的堅持。
首先不要做自己一定能夠盈利的假設;不要做自己的交易終將成功的假設;不要做自己將會實現人生理想財富自由的假設。反而要做好自己交易不能成功的假設,這不是自己打退堂鼓;恰恰相反我們都知道金融市場遵循殘酷的二八定律;只有極少數的金字塔頂尖的人才能長期穩定的盈利;多數人都將沉默;因為這個市場沒有給他們發言的機會,他們的發言也不會被人們在意,更不會被記住
④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歷次會議
時間:1997年11月17日至19日
時逢亞洲金融危機爆發
決定央行自身管理體制變革的大手術,並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以處理從國有四大行剝離的不良資產
銀行改革
中央財政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四大國有銀行資本金;將13939億元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取消貸款規模,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等重要改革措施。
金融監管
對金融業實行分業監管,成立了證監會、保監會,分別負責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人民銀行專司對銀行業、信託業的監管;另外對人民銀行自身機構進行了改革,原有的省分行被撤銷,改成9個大區行,貨幣政策獨立性得以加強。 時間:2002年的2月5日至7日
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對下階段金融工作全面部署
加強金融監管與國有銀行改革的思路進一步得到深化,最終組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主導中國銀行業的重組上市。
銀行改革
快速推進新一輪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在股份制改革與海外上市項目的實施上得到了一系列關鍵政策支持。
金融監管
撤消中央金融工委,成立銀監會,並成立國有銀行改革領導小組,醞釀、統籌、部署國有銀行改革方案,會議還做出了改革農信社的決定,為此後農信社改革的全面鋪開確立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指導方針。 時間:2007年1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近幾年來的金融工作,分析當前金融形勢,統一思想認識,全面部署今後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
中國農業銀行實行整體改制、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成立中國外匯投資公司運作部分外匯儲備2007年19日至20日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下稱「本次會議」)上得到明確。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本次會議上強調,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面臨新的形勢,金融業處在一個重要轉折期,也處在一個重要發展期。
加深已股改銀行的改革
溫家寶指出,繼續深化中國工商銀行(4.54,0.05,1.11%)、中國銀行(4.19,0.08,1.95%)、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改革,努力鞏固和發展改革成果,關鍵是繼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轉變經營機制,深化分支機構和基層改革。
央行在昨日結束的2007年工作會議上提出,要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優化金融結構為重點,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繼續推進工、中、建3家銀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經營機制轉變。
央行行長周小川去年底在向全國人大作匯報時提到,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仍屬於初步的、階段性的,改革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國開行全面推行商業化
在本次會議上,國開行被明確定調為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並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不得從事 零售業務。權威人士透露,本次會議明確了國開行將堅持的三項原則,即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
政策性銀行改革是已經討論了多年的話題。本次會議強調,按照分類指導、「一行一策」的原則,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首先推進國開行改革。
本次會議還明確,對政策性銀行的政策性業務要實行公開透明的招標制。這為政策性業務的發展確定了方向。
成立政府投資公司
在外匯儲備領域,本次會議表示,加強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
權威人士透露,本次會議已經明確將成立一家政府投資公司,負責部分外匯儲備的運作,並將要求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運作,公司將主要投資於海外市場。該公司的名稱可能還沒有最終確定。
據悉,該公司將在中央匯金公司的基礎上擴充成立。由於此前匯金的資金直接來自於外匯注資,該公司的成立還涉及到發行特別國債購買上述注資。而運用市場化運作的外匯儲備資金也可望採取財政部發債再向央行購買的方式注入該公司。不過,由於這部分外匯儲備規模較大,預計將採取分期發債、分批購買、緩步推進的方式進行。
大力發展公司債券
在資本市場領域,本次會議強調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強調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同時大力發展公司債券。
權威人士透露,公司債券將不同於現在的企業債券,公司債將由證監會負責監管,發改委則將專注於對國家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項目債進行監管,簡稱「企業債」,以區別於證監會監管的「公司債」。
去年共發行1015億元企業債,債券市場的融資比例佔全部融資比例不足1%。加快債券市場的發展將是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議題。
做實分業監管協調機制
在監管體制上,本次會議提出要完善金融分業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監管協調配合。與預期一致的是,本次會議並沒有決定成立一家「超級監管機構」。
有權威人士表示,此前討論的成立一個由央行、財政部、發改委及 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共6個部門組成的「3+3」協調監管框架在本次會議上並未得到確認。將繼續保持目前「2+3」即央行、財政部及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之間的協調配合。
由於本次會議明確提出「完善分業監管體制、機制」,業內因此普遍認為,混業經營在現階段不會大力推進,只會以小步試點的方式進行。 時間:2012年1月6日至7日在北京舉行
主導機構:發改委、財政部、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20部委
會議內容:十項金融改革議題
部署八項工作
溫家寶對今後一個時期金融改革發展作出部署。(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優質金融服務。金融行業要大力提升服務功能,擴大服務覆蓋面,加大對薄弱領域的金融支持。重點支持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自主創新,特別要加快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二)深化金融機構改革。著力加強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決策、制衡機制,建立規范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推進股權多元化,切實打破壟斷,放寬准入,鼓勵、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參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改制和增資擴股。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明確劃分政策性業務和自營性業務,實行分賬管理、分類核算。國家開發銀行要堅持和深化商業化改革。(三)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切實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銀行業要建立全面審慎的風險監管體系。證券業要完善市場制度,強化行為監管,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險業要加強償付能力監管,完善分類監管制度。(四)防範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當前我國政府債務總體安全、可控。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妥善處理存量債務,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將地方政府債務收支分類納入預算管理,構建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控制和風險預警機制。(五)加強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建設,推動金融市場協調發展。促進股票期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堅決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建設規范統一的債券市場,積極培育保險市場。(六)完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監管政策、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七)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安全保障水平。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提高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水平。深化內地與港澳台金融合作,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八)加強金融基礎建設,改善金融發展環境。加快制定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建立金融業統一徵信平台,完善登記、託管、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礎設施,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
提振股市信心
溫家寶要求金融部門和金融機構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做好今年金融工作。一要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提高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二要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對企業技術改造的信貸支持。三要深化新股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抓緊完善發行、退市和分紅制度,加強股市監管,促進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協調健康發展,提振股市信心。四要敏銳觀察和跟蹤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做好應對預案,切實防範經濟金融風險。
溫家寶強調,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呈現增長較快、物價趨穩、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的台階。
⑤ 生豬期貨交易已於1月5號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對於豬肉市場會帶來哪些影響
1月8日,我國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作為首個活體交割期貨品種,生豬期貨上市後備受市場關注。
決定豬肉價格的主要因素是供需,生豬期貨上市並不會直接影響生豬供需基本面。目前,我國豬肉需求相對穩定,但供給受新冠肺炎疫情、養殖利潤、政策導向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會發生變化,從而改變國內豬肉供需基本面,最終決定豬肉價格走向。
那麼,當前國內豬肉供給和價格情況怎樣呢?目前我國生豬生產明顯恢復,但總體仍處於供給偏緊的狀態。
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8月份至11月份,全國生豬出欄環比、同比均有所增長。但是,2020年1月份至11月份,定點屠宰企業累計屠宰生豬14198萬頭,同比下降了19.6%。雖然供給尚未完全恢復到常年水平,但中央儲備肉投放力度顯著加大。2020年僅10月份和11月份沒有投放凍豬肉,全年累計投放凍豬肉38次,合計67萬噸。其中,12月30日投放20066噸,成交11241噸。2021年1月7日又投放了2萬噸凍豬肉。(數據來源中國經濟網)
近期受消費季節性回升、凍品流通受阻等因素影響,全國豬肉價格明顯上漲。從周價看,生豬和豬肉集貿市場價格分別從2020年11月份第4周和12月份第1周開始回升,已經分別連續上漲6周和5周。2020年12月份最後一周,全國生豬每公斤均價為34.8元,累計上漲17.8%,同比上漲3%;豬肉價格為每公斤51.65元,累計上漲12.8%,同比微漲0.8%。
對1月8日生豬期貨正式掛牌交易以後全國豬價的走勢,可從供需兩方面進行分析。從消費看,春節是傳統消費旺季,但2020年12月份以來豬價上漲抑制了部分消費需求。從供給看,截至2020年11月份,能繁母豬存欄同比已連續6個月增長,生豬存欄同比已連續5個月增長。春節是出欄高峰,預計隨著前期補欄生豬的陸續出欄,供給將有明顯改善。綜合判斷,預計2021年春節豬價接近上年春節水平,上漲空間有限。
生豬期貨上市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國內生豬供需基本面,但期貨套期保值為養殖、屠宰、貿易等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了規避價格風險、保值增值的渠道。所謂期貨套期保值,就是經營者利用期貨合約,作為將來在現貨市場上買賣商品的臨時替代物,提前進行買賣操作,預先鎖定價格,以規避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因此生豬現貨企業為了防止現貨價格下跌帶來風險,所以會在期貨市場做空生豬期貨鎖定利潤,這也是連續幾天生豬期貨下跌的一個因素。有消息稱國內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牧原、溫氏、正邦科技、新希望、正大都將進場參與生豬期貨交割業務
生豬養殖周期比較長,從母豬受孕到仔豬長大出欄,一般需要10個月左右時間。在漫長的養殖周期內,疫病、供需、飼料價格等諸多方面都充滿著不確定性,導致未來生豬出欄時價格可能大幅偏離預期
⑥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哪些不一樣
1、 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各項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會議回顧,2016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妥善應對風險挑戰,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會議強調,2017年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同時,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今年沒有提具體的GDP目標,意味著政府已經不再簡單追求經濟增長,從穩增長更多轉向改革和調結構。各項政策以「穩」為主,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在政策托底的同時,堅持供給側改革為主、需求側適度擴大為輔。17年來看,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以及調控房地產,金融防風險,供需兩方面結合,可能會出現類「滯脹」格局,經濟增速平穩或略走弱,但工業品為代表的通脹水平上升。
2、 財政政策:積極有效,並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會議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去杠桿方面,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要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等,降低企業杠桿率。
——其中 「控制總杠桿率」、「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降低企業杠桿率」,從社會結構來看,居民加杠桿受限,而企業在去杠桿周期,因此,整體來看,政府或將小幅提升杠桿,延續2016年「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的說法,預計2017年我國赤字率或小幅提升(赤字率可能從3%提高到3%-4%),具體的力度有待兩會確認,對應的國債與新增地方債額度將有所增加。與此同時,我們認為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有利於增加經濟活力,尤其是在目前全社會資本回報率較低的情況下。不過,個人稅費改革在此並未提及,有待推進。
此外,會議還提出,「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12月16日,財政部也在其官網上發布《國務院關於實行中央對地方增值稅定額返還的通知》,表明「以2015年為基數實行定額返還,對增值稅增長或下降地區不再實行返還或扣減,返還基數右財政部核定」。
3、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但不意味農產品通脹
會議指出,今年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系、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明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還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到農業供給側改革,市場認為明年農產品價格可能也會出現像今年煤炭鋼鐵那樣的爆發式行情。我們認為這可能曲解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本意。農業供給側並不是簡單粗暴的去化農業產能,而是要理順價格和供需關系,包括收儲制度的改革。今年已經推行了玉米等收儲制度改革,補貼農民而不是補貼玉米價格,今年玉米價格盡管有所上漲,但主要是減產導致的,而不是改革導致的。本質上農產品價格仍是看供需關系。明年政府可能繼續鼓勵農民減少玉米種植,增加土豆和大豆種植。農作物結構有所調整。但育種能力的提高,使得目前新種子會提高每畝單產,比如美豆今年單產就明顯提高。此外,農村土地的集約化,從小農戶種植轉向大農戶機械化種植也會提高種植效率。因此,農業供給側改革並不等同於農產品通脹。目前在農產品中,除了油脂和白糖基本面相對支持價格上漲,其餘的產品還看不到價格明顯上漲的基礎。
4、 貨幣政策重提流動性閘門,偏緊態度顯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貨幣政策的定調是「穩健中性」。盡管仍是「穩健」,但含義可能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化。這次提到「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從歷史上來看,當貨幣政策提到「閘門」或者「流動性閘門」都意味著貨幣政策處於收緊的基調上,比如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2013年全年以及2014年上半年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都提到了「閘門」。
從目前經濟環境來看,PPI近期有快速上升的壓力,帶動CPI也緩慢上升,而全球的通脹水平和通脹預期也在上升,加上今年房地產過熱,貨幣政策在年內其實已經針對通脹風險悄然收緊,包括近期流動性偏緊推動整體市場利率大幅上升。不過,目前央行尚未對基準利率進行調整。如果明年美聯儲持續加息,如果加息次數達到2-3次甚至更多,那麼在美元走強以及人民幣匯率壓力增強的情況下,國內央行可能也會考慮適度提高基準利率。但前提是經濟仍保持相對平穩發展。
不過目前國內經濟基本面更類似於「滯脹」格局,上中游工業品價格上漲帶來通脹壓力,但下游的終端需求可能在房地產調控以及居民杠桿放緩的情況下逐步放緩。這可能對下游企業構成不利。因此貨幣當局在「滯脹」局面下更艱難平衡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可能處於邊走邊看的狀態。
對於流動性而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如果外匯占款的流出一直使用逆回購和MLF進行對沖,那麼可能會存在機構可質押券不夠以及LCR指標分子縮水導致融出資金意願減弱等問題,貨幣市場流動性偏緊的格局即使在央行不提升基準利率的情況下可能都會處於緊平衡狀態。我們的市場調查中,投資者也普遍認為明年7天回購利率平均水平處於2.5%-3.0%區間,高於今年2.0%-2.5%區間。而近期債券市場的劇烈調整已經較大程度反映了貨幣政策的收緊,明年利率水平不會再出現明顯的上升,甚至可能會有一定幅度回落。
5、 房地產調控延續
中央經濟工作會提提到: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這意味著明年仍會保持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通過限購限貸以及房貸政策打壓投機需求,支持剛性自住買房需求。
而就在2015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當時對房地產的基調仍是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到「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而2016年的房地產放鬆使得房地產快速上漲,導致目前又轉變為進行調控,市場的起落很快。明年預計房地產銷量有明顯的放緩,房貸增量也相應下降,也會一定程度帶動房地產投資回落。這是明年經濟向下的風險點。
6、 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
會議提到,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會議並沒有明確指出金融風險點是哪些。但指出是有「一批」。我們認為這些風險點可能包括今年政府很關注的金融杠桿風險、P2P、互聯網金融風險、近期的保險舉牌、房地產首付貸和土地拍賣融資等房地產違規融資、部分商品期貨過度炒作等等。而近期資金面的收緊已經對金融杠桿以及債券杠桿進行了一定去化和調控。預計明年銀行理財新規還會對過快發展的銀行理財業務進行約束。預計明年整體金融杠桿都會有所放緩,從而導致貨幣流通速度放緩以及貨幣增速放緩,這也會某種程度上制約金融資產泡沫。
2001-2016年財政貨幣政策基調
2001: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繼續發行長期建設國債,保持必要的投資拉動力度……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要加強信貸管理,降低不良貸款比例,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2002: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明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一定規模的建設國債。要進一步用好國債資金。調整和優化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和結構,著力提高使用效益。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重大項目的投入和建設。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2003:要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004: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第一次轉向穩健)
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繼續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過快增長。
2005:堅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006: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貸投放和優化信貸結構。要注意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合理引導和有效調控。要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和社會發展政策的協調配合。
2007: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轉向從緊)
完善和落實宏觀調控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按照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基調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明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
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更好地調節社會總需求和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防止投資反彈,促使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水平。要採取有力措施抑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
2008: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松)。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貨幣信貸供應總量合理增長,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引導和改善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保持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2009: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
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規范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2010: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轉向穩健)。
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財政政策在穩定增長、改善結構、調節分配、促進和諧等方面的作用;保持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下決心壓縮一般性支出,厲行節約;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堅決防止借「十二五」時期開局盲目鋪攤子、上項目。
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按照總體穩健、調節有度、結構優化的要求,把好流動性這個總閘門,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更好服務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2011: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要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積極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嚴格財政收支管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貨幣政策要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優化信貸結構,發揮好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有效防範和及時化解潛在金融風險。
要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促進房價合理回歸,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設,擴大有效供給,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2012:「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和推動結構調整的作用。」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結合稅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各級政府要厲行節約,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錢用在刀刃上。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強操作的靈活性。要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成本。要繼續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要高度重視財政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2013: 必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要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厲行節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
要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2014: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
2015:「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同時,主要用於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優化信貸結構,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2016: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⑦ 中國股市什麼時間開始的
中國股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股市。1989年開始作為試點,本著試得好就上、試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所以在1995年之前的股市運作中,最大的利空通常是中國股市試點要停、股市要關門這類消息。
後受「3.27國債期貨事件」影響,中國期貨市場於1995年進行全面的整頓清理,中國股市成為扶持的對象,這樣股市才由此迎來了真正的利好,轉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
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然而指數卻是依照總股本加權計算,從而形成操盤上的「以少控多」的特點。
T+1交割,T+1交收:交易雙方在交易次日完成與交易有關的證券、款項收付,即買方收到證券、賣方收到款項。我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對A股均實行T+1交收。
漲跌幅限制:證券交易所為了抑制過度投機行為,防止市場出現過分的暴漲暴跌,而在每天的交易中規定當日的證券交易價格在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的基礎上下波動的幅度。
⑧ 怎樣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一、全面准確把握當前的經濟形勢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運行,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投資、消費、出口穩定增長,內需支撐作用增強;工業平穩增長,農業生產形勢向好;財政收支增長較快,貨幣信貸平穩回調,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逐步從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就業和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這些情況說明,中央關於今年經濟工作的決策和部署是正確的、有成效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取得的成績,看到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進一步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當前國內外環境仍然極為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還不少。從國際看,主要經濟體經濟恢復增長,但失業率仍然處於高位,一些國家財政赤字高企,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隱患仍然沒有消除;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加劇,國際市場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通脹壓力正在從新興經濟體擴大到發達經濟體。世界經濟還沒有走上正常增長的軌道,目前又出現了兩個變數。一是西亞、北非政局動盪,推動能源價格持續攀升,對世界經濟增長和通脹形成雙重沖擊;二是日本地震、海嘯和核輻射災害,短期內將嚴重影響日本經濟,不可避免要影響世界經濟復甦進程。從國內看,雖然發展的有利條件較多,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很高,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少,除了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等長期存在的問題外,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沒有明顯緩解,主要是物價上漲比較快、通脹預期增強,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多數城市房價還在上漲,宏觀調控仍然面臨較大壓力。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充分估計面臨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未雨綢繆,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准備,堅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進一步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
二、切實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
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宏觀調控必須堅持的方向,關鍵是要把握好調控的力度和節奏。今年以來,我們已經3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2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目前廣義貨幣增速趨近調控目標,但成果需要鞏固和加強,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大環境沒有改變。一是銀行間市場利率保持在低位,銀行體系流動性與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結售匯順差處於較高水平,造成基礎貨幣大量被動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購規模較大,仍存在對沖流動性壓力。三是輸入性通脹壓力和通脹預期仍然較強。因此,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一是處理好控制貨幣總量和改善結構的關系。把好流動性總閘門,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和節奏,綜合運用好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率、利率等多種價格和數量工具,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消除通貨膨脹的貨幣條件。同時,要著力優化結構,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合理調節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的比例,防止短貸長用、擠占流動資金,造成企業營運資金緊張。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好股票、債券、產業基金等融資工具的作用,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投融資需求。二是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關系。當前,增長速度和就業都處在合理水平,穩定物價和管好通脹預期是關鍵,是第一位的。當然要充分估計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疊加對下一階段實體經濟產生過大的負面影響。
三、千方百計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這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為緊迫的任務。去年以來,我國通脹預期壓力一直在加大,特別是四季度後物價上漲較快,已經成為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對通脹問題,中央一直高度重視,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們就提出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核心。去年我們及時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3%,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上,保持了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是很不容易的。從一季度情況看,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這一輪物價上漲原因比較復雜,許多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還有加劇趨勢,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一是輸入性通脹壓力還在加大。受全球流動性充裕、美元走軟、西亞北非局勢動盪、日本地震災害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目前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已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原油期貨價格攀升至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特別是在全球流動性寬松、投機活躍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強,價格並不完全由供求關系決定。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我國能源、原材料價格「水漲船高」,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結構性物價上漲壓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漲幅加大。今年勞動工資持續上漲,加上利率上調,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不可低估。
目前我國物價總水平仍然處於可控區間。今年以來的物價上漲,翹尾因素比新漲價因素影響要大一些,新漲價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類價格,總的來說還是一種結構性上漲。我國糧食連續7年增產、庫存充裕,當前小麥苗情長勢較好,夏糧有望獲得豐收,主要工業品總體供大於求,進口增速較快,穩定物價具備不少有利條件,我們要增強做好價格工作的信心。
國務院從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方面入手,對穩定物價總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不能有絲毫懈怠。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對價格走勢的影響,及時發現導致價格波動的異常因素,採取多種措施,把物價漲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內,堅決防止物價過快上漲。當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鬆地抓好農業和糧食生產。要全力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強化小麥中後期田間管理,加強春播科技指導和服務,引導農民種足種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糧食生產,搞好防災減災和病蟲害防控,加強春季農業生產的各項保障,做好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調運、供應,保障春耕備耕物資充足供應,努力奪取夏季糧油豐收。全面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繼續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確保市場供應。二是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不給物價上漲提供貨幣條件。三是全面加強價格調控和監管。要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惡意炒作、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等不法行為,維護正常市場秩序。要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環節成本,促進產供銷良性循環,避免對生產和供應形成抑制。同時加強輿論引導,努力穩定市場預期。[!--empirenews.page--]
四、鞏固和擴大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效
當前,社會各方面十分關注房地產價格走勢。這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問題。中央加強房地產調控的目標是明確的,決心是堅定的。應該看到,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深入推進,市場供求矛盾有所緩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場出現了一些降溫跡象。這說明,中央關於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是正確的。也要看到,當前市場仍處於相持階段,普通商品住房價格與調控目標和群眾期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有的城市房價過高、上漲過快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有的地方落實中央調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夠有力,總的調控效果還有待鞏固和加強。
房地產市場調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還要努力增加市場供應。一方面,要切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全國要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財政為此拿出1030億元,但光靠中央財政是不夠的。各級政府都要切實負起責任,多渠道籌措資金,切實加大投入,並優先保證用地供應。要抓緊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配置、運營、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尋租和暗箱操作,促進這一制度長期健康運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開發商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保證住房建設進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並明碼標價上市銷售,對違反規定的要嚴肅查處。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是保持市場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和價格基本合理,並始終嚴格控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要切實做到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合理銜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統籌兼顧,避免顧此失彼。
房地產調控要真正見到成效,關鍵要抓落實。目前市場正在觀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貫徹,流於形式,就很難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很難引導開發商合理定價,老百姓也很難建立起信心,我們的調控就會功虧一簣,最終,政府就會失信於民。各級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政策,強化責任,確保調控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要將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情況,以及項目開工建設、竣工計劃等安排公之於眾,以便群眾監督。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督察。要堅持調控方向不動搖、調控力度不放鬆。
五、促進對外貿易平穩健康發展
今年以來,進出口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勢頭,表明我國對外貿易已經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步入正常發展軌道。一季度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進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現10.2億美元的逆差。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進口價格飆升,導致進口金額大幅增加。當然,這種因貿易條件惡化所帶來的順差減少,也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從目前情況看,隨著世界經濟持續復甦,外部市場總體上趨於好轉,企業訂單有所增加。但是進出口形勢依然復雜,影響出口增長的不確定因素還很多,特別是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工資持續大幅上漲,將不同程度擠占外貿企業利潤,中小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更大。
在進出口趨於平衡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著力點要放在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和優化進出口結構上來。一方面,要保持外貿政策的基本穩定,繼續用好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發揮「引進來」和「走出去」對擴大出口的帶動作用,特別注重改善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條件,為對外貿易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堅持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企業發展研發設計、自主品牌和境外營銷渠道,爭創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全面提升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項長期戰略,要繼續積極推進,同時要注重防範風險、提高效益。
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今年是開局之年,我們要按照中央的決策和部署,認真做好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一要狠抓節能減排工作不放鬆。「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抓緊把目標任務分解下去。我國能源資源短缺是一個需要長期面對的挑戰,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當前節能減排形勢有反復苗頭,對此決不可忽視,放任自流。有關地方和部門要高度重視,盡快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決。二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這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要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促進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抓緊制定標准,細化具體扶持政策,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完善政策措施,推動服務業大發展,進一步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緊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隨著部分刺激消費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義和實際消費增速都有所放緩,但仍保持了較高增長速度。關鍵是要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費環境,從根本上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四要正確處理內需外需關系。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著力拓展內需增長新空間,培育內需增長新動力,促進我國經濟均衡發展。繼續用好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通過國際市場加快自身發展,帶動國內技術進步,增強產業和產品競爭力,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