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雲南的大旱之年
關於雲南旱災歷史
歷史上雲南氣候溫和濕潤,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滇南則屬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更為潮濕。雲南的土壤主要為赤紅壤和山地紅壤,是因為地處溫暖濕潤的環境,風化淋溶強烈,鐵的游離度較高,使得土壤呈現紅色。雖然每年有明顯的雨季與乾季之分,但很少出現嚴重的旱災。
雲南旱災歷史記錄:
1、雲南出現明顯旱災始於明清,從《雲南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頻次表(頻度:年∕次)(P25-29)》(表中災害數據截止於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發生次數遞增,水災從百年的7次發展到57次,旱災由15次發展到61次,其中旱災每百年發生的次數為14世紀15次,15世紀15次,16世紀24次,17世紀32次,18世紀29次,19世紀35次,20世紀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災害發生的頻度由4.55年一次發展到0.77年一次,「發生水旱災害最多的是20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災害發生的次數與日俱增,其頻度也呈趨頻態勢。
2、從雲南有氣象記錄的1961年以來,雲南的年降水量則出現減少的趨勢,半個世紀以來年降水量減少了39mm,減少速率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減少趨勢明顯於春季和冬季。最顯著的例子是西雙版納年降水日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270天銳減到目前的150天;年霧日由180天減少到30天,以往濕潤的熱帶雨林氣候已經發生明顯變化。
3、進入二十一世紀,雲南旱災愈加頻繁和嚴重,尤其是2010那年:
2001年:遇接近於歷史上「最嚴重的旱災」。
2005年:遭遇近50年來最大乾旱。
2006年:遭遇20年來最嚴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嚴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雲南。雲南2010年遭遇60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災,乾旱范圍之廣、歷時之長、程度之深、損失之大,
均為雲南省歷史少有。雲南大部、貴州西部和廣西西北部已達特大乾旱等級,其中楚雄市尤為嚴重,20餘萬農村人口缺水。2010年小春播種面積3700萬畝,受災面積達3148萬畝,占已播種面積的85%。
2011年:
雲南遭遇局部持續乾旱
25縣降水破歷史最少記錄。
2012、2013年:
雲南旱情旱情持續加重。
『貳』 雲南旱災
不大可能四季連旱!因為西南地區地處東亞季風帶,在夏季本是濕潤炎熱的,這次旱災從去年入秋開始,而今年雨季時又沒有雨,再少的雨水也會越積越多,雲南氣象台發布的消息是今年雨季將會推遲到五月才會到來,但到那時雲南的農作物今年必將嚴重欠收!
現在的旱情根據氣象台的檢測一般不會擴大到其他地方,東部今年初正遭受洪澇,所以乾旱的可能微乎極微!
關於這個問題你可以去向氣象台的專家請教,最具權威的當然是中國國家氣象台,也可以向雲南氣象台請教,可以登錄他們的官網
『叄』 雲南 廣西 等地乾旱後引起的後果是什麼
2009年秋季以來,西南地區降水持續偏少,目前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五省區市正遭受著60年來最為嚴重的特大乾旱,五省區市受旱面積佔到全國耕地受旱總面積的83%。全國因旱飲水困難人數達2043萬人,主要集中在西南五省區市。嚴重乾旱對當地群眾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居民到省城洗澡 貴州全省89個縣市,有72個縣市確認受災,近500萬人、200餘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飲水困難。畢節市、六盤水市、遵義市等城市居民用水困難已經長達幾個月,除了靠消防車遠距離供水外,就是緊急向有水地方修水渠引水。畢節的不少城鎮居民出現了連續一個多月無水洗澡的情況,一些居民甚至跑到貴陽市洗澡。 死守老百姓吃水的底線,是貴州抗旱救災工作的底線。為做到這一點,城市工業用水大都處於停頓狀態。 3立方水價超百元 廣西隆林縣平班鎮岩晚村小學位於山上,多數時間靠從南盤江運水。村主任羅明亮說,當地買水一車3立方米加上運費價格要超過100元。 洗菜、刷碗、喂牲口……水在這里要經過數次使用,家家戶戶都配備了各式各樣的盛水工具。在平班鎮岩晚村臘岩、膽紅兩屯共用的一處泉眼,密密麻麻擺放了35隻水桶,排隊等候舀水。村民羅乜帥蹲在半開放的井蓋下面,從一個碗口大小的水坑裡每次舀上來一湯勺水,然後繼續等待。 居民幾個月沒喝湯 昆明的李少榮(音譯)和他的妻子上次喝湯的時間是三四個月前了。他們每天每餐只吃簡單的米飯、腌菜和幾小片蘿卜。他們的屋子裡布滿灰塵,毛巾又干又硬,像硬紙板。他們甚至不記得上次洗澡是什麼時候了。李的家鄉是雲南省尋甸縣石岩子村,這個地方遭遇了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情。 李說:「地里的蠶豆和油菜都枯萎了,我們的糧食很快就耗幹了。」從1月份開始,當地政府已經按配額給每家每戶供水,但這些水量僅夠維持生存而已。洗澡,甚至洗臉都成了問題。李說:「每天早晨,我用幾滴水濕濕眼睛。」 村民吃野菜充飢 乾旱讓雲南晉寧六街鎮小灣山村民小組的飲水變得空前困難,自來水早已沒有了,村民飲水只能靠外部供給。已經棄用多年的公用水池在十多年後被重新啟用,因為是露天,水面上漂浮著許多雜物,包括塑料袋、植物的根等等。大風揚起的灰塵落入水裡,讓這惟一的飲用水難以下咽,水裡有一股濃濃的泥土味。喝完水,嘴裡還有大顆的塵土殘留。 除了飲水,村民的菜籃子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窘迫。 村民何中才開始從山上摘野菜吃,一種叫做「餓羊菜」的野菜泡在盆里---這可是一種平時羊餓急了才肯吃的植物。需要用水泡六七天,才能除掉菜里的澀味。記者嘗了一口,一股明顯的澀味直沖頭頂。喉嚨開始發緊,忍不住地乾咳。除了「餓羊菜」,何中才家中的一個背簍中放著家中僅有的兩種蔬菜,蓮花白和萵筍。 何中才家後面的菜地里,幾株開了花的蔥還在頑強生長。何中才說:「用洗臉水澆澆還能吃點蔥花」。 部分省市拉閘限電 據媒體報道稱,西南地區的特大旱情使得電煤供應持續緊張,部分省市已出現拉閘限電情況。 由於西南一帶地區絕大多數依靠水力發電,這些企業在旱情中因水源匱乏受到影響。直到目前為止,部分省份已經出台限電措施,而主要針對的就是高耗能的冶煉企業。 據新華社報道,嚴重的乾旱導致雲南省會昆明的機場跑道出現了裂縫,下月之前,每天早上7:30機場跑道將關閉維修。 旱災已經影響了糧價,花卉,中葯材,化肥,蔬菜價格最多的漲了4倍,在城市洗澡都是成了奢望, 災情截至3月17日15時統計,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5省(自治區、直轄市)共5104.9萬人受災,飲水困難人口1609萬人(全國約兩千萬人飲水困難)。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全國抗災救災綜合協調辦公室19日組織召開旱災救助會商會議,民政部、財政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氣象局等參加。人類 飲水困難是最大問題飲水這樣原本簡單的日常生活,因為這場旱災如今卻變得異常困難:雲南,780萬人飲水困難。貴州,500萬人飲水困難。廣西,200萬人飲水困難。重慶,72萬人飲水困難。四川,131萬人飲水困難。自然 部分地方奄奄一息持續幾個月的旱情,讓大地開始呻吟,到處可以看到愁眉不展的面孔:重慶,嘉陵江見底,烏江基本斷航。四川,涼山州森林火警提高到最高5級。廣西,灕江水位下降,迫使旅遊航線調整。雲南,昆明機場跑道因乾旱破損,日均50架航班受到影響。影響糧食 全國產量受很大影響西南受旱災這些地區,糧食總產量大約佔全國的16%,雖然還不是糧食的主產區,但是還是會使中國糧食生產的形勢受到很大的影響。目前旱情已導致雲南小春作物基本絕收,缺糧人數也達到700多萬。糖價 甘蔗減產可能致其漲價雲南作為產糖大省,特大旱災已對雲南的甘蔗生長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造成國內糖價持續攀升。從2009年10月以來,北京糖價每噸已上漲1000餘元,北京的糕點企業表示,暫時沒有漲價計劃,但如果價格仍維持上漲,可能會影響到中秋商品的價格。花卉 雲花產值下跌 全國花價上漲雲南遭遇百年大旱,雲花大規模減產。與此同時,雲花總價卻並未因量稀而價漲,反而出現了總價下滑的狀態。造成這種「畸形」狀態的原因是因為雲花質量下滑。而雲花量質雙跌也造成了全國鮮花價格大范圍的上漲。雲南作為中國鮮切花的主要產區,旱情直接影響到全國鮮花價格,「中國80%的鮮切花都產自雲南,雲花量質雙跌肯定會推高全國的花價。」雲南省花卉產業聯合會辦公室陸繼亮說。據了解,武漢一支普通的康乃馨價格都上漲了60%。而重慶的玫瑰的零售價每支已達到了5元,價格直逼情人節售價。北京紅玫瑰批發價每支漲到了近3元,而淡季的時候每支才2元左右,據統計北京鮮花總體價格上漲了3成左右……普洱 今年新茶上漲行情已成定局來自雲南省茶業辦消息,截至目前,特大乾旱造成該省近300萬畝茶葉受災,5萬畝左右的茶樹死掉。往年3月20日左右是春茶採摘的高峰期,今年全省春茶採摘的時間都將推遲。如果持續乾旱,茶葉將繼續減產。氣候乾旱,再加上雲南省政府對普洱茶產量逐年下調的政策,今年普洱茶新茶的上漲行情已成定局。辣椒 商販囤貨火鍋恐「被漲價」貴州持續乾旱,位於遵義的國內最大辣椒交易市場持續火爆,目前已有大戶搶購囤積辣椒超過150萬公斤,坐等8月份本季辣椒因乾旱歉收時再出手。重慶干辣椒市場接近一半的量由貴州供給,恐將讓重慶火鍋等食品產業「被漲價」。電力 部分省市已出現拉閘限電由於西南一帶地區絕大多數依靠水力發電,這些企業在旱情中因水源匱乏受到影響。直到目前為止,部分省份已出台限電措施,而主要針對的就是高耗能的冶煉企業。旅遊石林大疊水景區趨乾涸雲南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乾旱,位於昆明市遠郊的世界自然遺產、著名風景區———石林景區景觀水域已趨乾涸。在石林著名的大疊水景區,昔日從天而降,垂直而下,落差四五百米,疊水面積50多米寬撼人的大瀑布已消失,只見一股似小溪流出的水從上而下流往谷底。再往下看,過去疊水而成的「汪洋大海」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小水塘。石林縣水務局工程師魯奎介紹,石林大疊水景觀主要靠由北向南,穿城而過的巴江河供水,而巴江河的水又由大可河、西河、馬料河和江灣河4條河流匯集而成。今年遇百年大旱,這4條河都乾枯了,巴江河自然缺水,沒有水下來,大疊水景觀自然乾涸。灕江缺水遊船航程縮短3月17日,受廣西50年不遇旱情影響,灕江水位持續下降,灕江游覽航線縮短。當天的遊船航程已變為灕江陽朔楊堤碼頭至九馬畫山後,返回楊堤下船。遊船原航程為磨盤山———陽朔。調整後的航線比原游覽航線縮短了一半多,但是桂林百里灕江景區的精華航段。票價亦下浮了三分之一。圖為陽朔碼頭露出河床的灕江。
『肆』 雲南大旱原因
目錄
一、 雲南大旱形成的歷史
1.1 古代雲南氣候
1.2 雲南14世紀以來旱災的發展
二、 原因分析:是什麼造成了雲南旱災?
2.1 大氣環流異常?
2.2 水利設施基礎薄弱?
2.3 全球變暖?
2.4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質構造影響?
2.5 森林覆蓋率?
三、 雲南旱災不斷增加的歷史就是天然森林不斷被砍伐消失的歷史
3.1 雲南古代森林
3.2 明清到民國的森林砍伐
3.3 解放後大躍進毀林「大煉鋼鐵」運動、「以糧為綱」的毀林開荒運動
3.4 改革開放後「發展經濟,盡快引導群眾盡快脫貧」為借口的毀林致富運動
3.5 二十一世紀初的「堅定不移地發展林紙一體化產業」的毀林種桉運動
3.6 當前的毀滅天然林運動:「為改變"只見樹不見富"的雲南省改造6000萬畝中低產林的號角吹響[40][41]」
四、世界類似案例
五、 反思
5.1 生態科學知識的薄弱
5.2 數字指標游戲政績的危險
5.3 利益集團的對媒體和政策的劫持
六、世紀警鍾:本世紀末雲南一半以上將變為礫石荒漠。
七、解決的辦法:走向生態文明
7.1 觀念的革新:建立生態文明的世界觀
7.2 政策的轉型:轉向可持續發展政策
7.3 農林業的生態化:建立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態農林業模式
7.4 社會的改正:提倡簡朴節約的綠色生活方式
八、參考文獻
一、雲南大旱形成的歷史
縱觀雲南歷史,會發現這幾年雲南三年連旱並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從明清開始,旱災逐年增多,特別是到二十一世紀初,旱災呈現加速度增長,最終釀成了史無前例的三年連旱。
1.1 古代雲南氣候
歷史上雲南氣候溫和濕潤,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2],滇南則屬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更為潮濕。雲南的土壤主要為赤紅壤和山地紅壤,是因為地處溫暖濕潤的環境,風化淋溶強烈,鐵的游離度較高,使得土壤呈現紅色[3]。雖然每年有明顯的雨季與乾季之分,但很少出現嚴重的旱災。東漢末年曾經有全國性的大規模旱災,但並無益州(雲貴川)受災的記錄[4]。
1.2 雲南14世紀以來旱災的發展
雲南出現明顯旱災始於明清,從《雲南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頻次表(頻度:年∕次)[4](P25-29)》(表中災害數據截止於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發生次數遞增,水災從百年的7次發展到57次,旱災由15次發展到61次,其中旱災每百年發生的次數為14世紀15次,15世紀15次,16世紀24次,17世紀32次,18世紀29次,19世紀35次,20世紀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災害發生的頻度由4.55年一次發展到0.77年一次,「發生水旱災害最多的是20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災害發生的次數與日俱增,其頻度也呈趨頻態勢[1]。
從雲南有氣象記錄的1961年以來,雲南的年降水量則出現減少的趨勢,半個世紀以來年降水量減少了39mm,減少速率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減少趨勢明顯於春季和冬季。最顯著的例子 是西雙版納年降水日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270天銳減到目前的150天;年霧日由180天減少到30天,以往濕潤的熱帶雨林氣候已經發生明顯變化[5]。
進入二十一世紀,雲南旱災愈加頻繁和嚴重:
2001年:遇接近於歷史上「最嚴重的旱災」。
2005年:遭遇近50年來最大乾旱。
2006年:遭遇20年來最嚴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嚴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雲南。
2011年: 雲南遭遇局部持續乾旱 25縣降水破歷史最少記錄。
2012年: 雲南旱情旱情持續加重。
二、原因分析:是什麼造成了雲南旱災?
2.1大氣環流異常?
引起大氣迴流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異常現象,一般每2—7年出現一次,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所以不能解釋雲南旱災逐年增強的現象。更不能解釋三年連旱,因為厄爾尼諾現象不可能三年連續出現。
2.2水利設施基礎薄弱?
從歷史角度來看:明清以來雲南旱災的日益增長,正好與明清以來日益增長的水利設施建設日益增長成正比,很顯然,水利設施基礎薄弱並不是造成旱災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設施越多的年代旱災反而越多。此外現在抗旱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過度超采還會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表乾旱沙化。一旦地下水開采完,土地荒漠化嚴重,一切就晚了[6]。
2.3全球變暖?
數據顯示:從雲南有氣象記錄的1961以來,雲南年平均氣溫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截至2010年,49年中雲南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溫率為0.015℃/年[5]。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從歷史來看,例如侏羅紀時期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3°,然而侏羅紀時期卻是地球歷史上最濕潤的時期之一[7]。所以,全球變暖不是導致雲南乾旱的主要原因。
2.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質構造影響?
雲南地處於北回歸線附副熱帶高氣壓帶,在北回歸線所貫串之處,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魯卜哈利沙漠、小內天特沙漠,印度半島的塔爾沙漠……,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許說明了雲南氣候註定是乾旱的,但是古時候的雲南卻以溫暖濕潤氣候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別是最近十年來才逐漸轉為乾旱,是什麼導致了雲南氣候的巨變呢?
2.5森林覆蓋率?
雲南歷史上森林覆蓋率極高,宋以前滇西北為70%,滇南為90%,明清以來。森林覆蓋率緩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1],到1935年森林覆蓋率下降到50%,本世紀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8]。顯而易見,歷史上雲南旱災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蓋率逐年降低明顯有關,森林覆蓋率越低,旱災越多。氣候乾旱不是原因,是結果,因為沒有植被,白天地表溫度急劇上升,空氣向上升騰,雲和潮濕空氣無法進入,被卷出該地區[9]。
但改革開放後官方公布的森林覆蓋率數字是從2005年的40.8%增加到2010年的47.5%[10],2009年恢復到49.9%,2012年一月竟然稱達到52.93%[11],(其中也有2003年開始的森林覆蓋率計算標準的變化導致的覆蓋率數字虛報[12]。官方公布覆蓋率52.93%,學者發現谷歌地圖顯示不到30%[12])。但是旱災卻依然逐年增多,甚至加速度增長日趨頻繁和嚴重,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改革開發後旱災隨著森林覆蓋率迅速增高而迅速增多?
那麼,新增加的是些什麼林呢?2000年以來,西雙版納州新造橡膠林達300萬畝,橡膠林面積從1988年的116萬畝增加到615萬畝。在與緬甸、寮國接壤的瀾滄江沿岸,中國一側的原始森林幾乎消失殆盡,不管條件優劣都種上了橡膠樹或其他一些經濟林木。《中國科學報》在2012年2月名為《橡膠林種下的危機》報道中提到:如今,占據中國橡膠種植半壁江山的西雙版納,許多村寨已出現自來水斷流、井水乾涸現象。」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學者表示,研究西雙版納徑流數據發現,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熱帶雨林中尚有明顯持續的地表徑流,而橡膠林中卻頻繁出現斷流現象[13]。金光集團APP(中國)公司於2002年9月進入雲南省,規劃引種2750萬畝以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建設雲南有史以來最大的林產業工程———林漿紙一體化項目[14]。林學界學者們早已達成共識:人工純林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病蟲害加劇、生物多樣性消失和森林火災增多等一系列問題,在雲南大面積種植人工桉樹林,令科學家們憂慮[15]。
其實,橡膠樹和桉樹在原產地自然森林裡對生態並無危害,正真造成水土流失的是為了種橡膠樹林和桉樹林等人工經濟林時而把山地原生樹林採伐殆盡,並「將林地中的雜灌木、雜草、蕨類等全部砍除,整地施肥,採用化學除草劑 」徹底除去地表的植被[16],甚至「煉山」(煉山就是人為控制的火燒,是人們為了植樹造林在採伐跡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燒來清理林地的一種營林措施[17]),把所在區域天然山林生態系統破壞殆盡,地表植被的鏟除和整地翻土又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18]。由於「土地較為貧瘠的地方就不適宜種桉樹[20]」,在森林早已破壞殆盡的荒山由於長時間的水土流失,貧瘠、土壤層薄,在這些無林荒山種植桉樹等經濟林生長緩慢經濟效益低,所以投資者把魔掌伸向了有林地,提出所謂「中低產林改造[21]」,其實就是把所謂經濟效益低的原始次生林等物種豐富的自然山地植被鏟殆盡[16],改為物種單一的桉樹、橡膠、核桃等速生豐產林和經濟林,,這種借口所謂的「植樹造林」以及「中低產林改造」對山地原生生態系統的破壞甚至比單純砍伐天然林更為惡劣,砍伐天然林後還保留灌木草本和喬木幼苗,只要保護好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還是能逐步恢復的,而種植速生豐產林卻把區域所有天然森林物種趕盡殺絕[16][17][18]!若干年後再輪番砍伐把地力消耗殆盡,成為真正的荒山。加劇了本世紀雲南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近年來雲南旱災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迅速增加的人工林面積和「中低產林改造」面積其實大部分就是對雲南山地天然林生態系統徹底破壞的面積,所以這正是近年來雲南「森林覆蓋率」快速增長,旱災也快速增長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解焱博士介紹,之所以稱人工純林為「綠色沙漠」,一是因為這樣的樹林中植物種類極為單一,無法給大多數動物提供食物或適宜的棲息環境,因而林中動物十分稀少;二是這樣的樹林地表植被很差,保持水的能力很差,乾燥且易形成火災;三是這樣的樹林生物多樣性水平極低,因而生態十分脆弱,缺少天敵對蟲害進行控制,很易感染蟲災,造成大面積損害。 植樹造林曾經成為我國森林砍伐的精神寄託和借口,所謂「砍一棵造十棵」,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森林資源的巨大破壞和退化。植樹造林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存在的嚴重問題,比如管理部門既是管理者又是最大受益者[22]。
實際上,天然原始森林及原始次森林面積卻在不斷縮小,雲南的原始森林除了一些人跡罕至的險陡山林和保護區,砍得已經差不多了,現達到歷史最低值,當前雲南的全部現存原始森林可能最多也不過三萬平方公里!即還不到雲南省總面積8%[23]!和旱災增長的趨勢正好成反比,說明了旱災增加的更本原因是原始森林被砍伐殆盡。
原中國科學院龍勇誠教授報道:「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穿行在雲南哀牢山間的原始森林裡。哀牢山是中國西南地區最為重要的原始森林區之一。當時正值中國西南地區遭遇世紀大旱期間。然而走進森林中,我眼前卻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山澗潺潺流水,林中猿聲回盪,鶯歌燕舞,百花爭艷,處處生機盎然。旱情何在?真有百年一遇的旱災?同在一片藍天下,同樣數月未見滴雨,哀牢山與災區之間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反差?」此後,他們對西南5省的130多萬平方公里地域進行分析,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研究結果表明:自然保護區面積百分比在每個單元格中越高,旱災地點數量就越少。當自然保護區面積百分比達到20%時,旱災地點幾乎為零[24]。
原始森林(就是所謂過熟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原始森林維護著自然環境,通過對降雨和蒸發的控制調節天氣,並維持著地球的生態平衡[25]。森林會大量釋放凝結核(離子,特別是負離子)到空中產生雲(空中有很多水汽,只有附在凝結核上的水汽才能成為我們看得見的水汽雲)才能在重力(水汽附在凝結核越來越多)和遇冷就會降雨。森林植被上空接近海洋上空的濕度,特別是當沿海森林植被很好(50%以上)及水汽輸送沿途有足夠的森林(30%以上)他很容易把海洋水汽大量輸送到內陸深處等沙漠地帶!原始森林不僅僅是高大的樹木,而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包動植物間的食物鏈關系,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種的減少,可以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這種情況在熱帶雨林中體現更為突出。人們在破壞原始森林以後,即使人工補種了大量的樹林,也無法彌補森林被壞對生態帶來的影響的[26]。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有厚厚的腐殖層和土壤層,下大雨時腐殖層如海綿般就把大量雨水吸收,再緩慢滲入土壤和地下成為地下水,旱季時水緩慢釋放,防洪抗旱能力極強。
雲南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這一類型生態系統的脆弱環節在於必須保持物種高度多樣化的水平,即使不將叢林砍伐,如降低其生物多樣性水平,也會導致局部地區的生態退變。
原始森林被砍伐後,先是腐殖層較容易被風吹和雨水沖刷逐漸消失,保水能力變弱,如果進一步為了種農作物和經濟林,則把剩下的灌木及草本清除干凈,「通過深挖墾復,挖除一切雜灌樹蔸,抑制雜草的生長[18]」,使土壤裸露,進一步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層不斷變薄,逐漸石漠化,保水能力越來越差最終徹底喪失。形成有雨即洪災,無雨即旱災的悲劇。
雲南是全國岩溶地區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的省區之一。石漠化的形成往往經歷三個階段: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即石漠化,其中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導致石漠化的主要誘因。西南地區石漠化土地如不及時治理,按照現在的推進速度,其規模在25年內還將翻一番。雲南省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4萬多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7%,每年流失土壤5億多噸。中國工程院分析認為,在我國石漠化現象最嚴重的貴州、雲南、廣西三省區,按照現在的推進速度,其規模在25年內還將翻一番,百年之內若不及時治理,將有一半國土面積成為石漠化[27]。
『伍』 雲南大旱的根源
雲南大旱的根源 ,救救雲南!
雲南從2009年到2012年史無前例的連年旱災,從雲南歷史和全球角度來看,其深層的原因清晰可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明代特別是清末以來,旱災逐漸開始明顯[1],隨著對雲南的開發旱災逐步發展,到本世紀初更是加速度逐年頻繁和加劇。分析形成雲南旱災的多種原因,清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半個世紀長期的天然森林不斷被砍伐消失和山地開墾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態逐漸惡化是雲南氣候逐年變乾旱最終釀成史無前例的四年連旱的根源,近年來大規模的毀天然林種植人工經濟林又加劇了災情,一些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急功近利而不顧生態環境的政策失誤是導致環境災變的推動因素。人們如不痛改前非,本世紀末雲南將大半變為礫石荒漠[27]。
目錄
1 雲南大旱形成的歷史
1.1 古代雲南氣候
1.2 雲南14世紀以來旱災的發展
2 原因分析:是什麼造成了雲南旱災?
2.1 大氣環流異常?
2.2 水利設施基礎薄弱?
2.3 全球變暖?
2.4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質構造影響?
2.5 森林覆蓋率?
3 雲南旱災不斷增加的歷史就是天然森林不斷被砍伐消失的歷史
3.1 雲南古代森林
3.2 明清到民國的森林砍伐
3.3 解放後大躍進毀林「大煉鋼鐵」運動、「以糧為綱」的毀林開荒運動
3.4 改革開放後「發展經濟,盡快引導群眾盡快脫貧」為借口的毀林致富運動
3.5 二十一世紀初的「堅定不移地發展林紙一體化產業」的毀林種桉運動
3.6 當前的毀滅天然林運動:「為改變"只見樹不見富"的雲南省改造6000萬畝中低產林的號角吹響[40][41]」
4 世界類似案例
5 反思
5.1 生態科學知識的薄弱
5.2 數字指標游戲政績的危險
5.3 利益集團的對媒體和政策的劫持
6 解決的辦法:走向生態文明
6.1 觀念的革新:建立生態文明的世界觀
6.2 政策的轉型:轉向可持續發展政策
6.3 農林業的生態化:建立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態農林業模式
6.4 社會的改正:建立簡約的綠色生活方式
7 ·參考文獻
1 雲南大旱形成的歷史
縱觀雲南歷史,會發現這幾年雲南三年連旱並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從明清開始,旱災逐年增多,特別是到二十一世紀初,旱災呈現加速度增長,最終釀成了史無前例的三年連旱。
1.1 古代雲南氣候 歷史上雲南氣候溫和濕潤,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2],滇南則屬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更為潮濕。雲南的土壤主要為赤紅壤和山地紅壤,是因為地處溫暖濕潤的環境,風化淋溶強烈,鐵的游離度較高,使得土壤呈現紅色[3]。雖然每年有明顯的雨季與乾季之分,但很少出現嚴重的旱災。東漢末年曾經有全國性的大規模旱災,但並無益州(雲貴川)受災的記錄[4]。
1.2 雲南14世紀以來旱災的發展
雲南出現明顯旱災始於明清,從《雲南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頻次表(頻度:年∕次)[4](P25-29)》(表中災害數據截止於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發生次數遞增,水災從百年的7次發展到57次,旱災由15次發展到61次,其中旱災每百年發生的次數為14世紀15次,15世紀15次,16世紀24次,17世紀32次,18世紀29次,19世紀35次,20世紀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災害發生的頻度由4.55年一次發展到0.77年一次,「發生水旱災害最多的是20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災害發生的次數與日俱增,其頻度也呈趨頻態勢[1]。
從雲南有氣象記錄的1961年以來,雲南的年降水量則出現減少的趨勢,半個世紀以來年降水量減少了39mm,減少速率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減少趨勢明顯於春季和冬季。最顯著的例子 是西雙版納年降水日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270天銳減到目前的150天;年霧日由180天減少到30天,以往濕潤的熱帶雨林氣候已經發生明顯變化[5]。
進入二十一世紀,雲南旱災愈加頻繁和嚴重:
2001年:遇接近於歷史上「最嚴重的旱災」。
2005年:遭遇近50年來最大乾旱。
2006年:遭遇20年來最嚴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嚴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雲南。
2011年: 雲南遭遇局部持續乾旱 25縣降水破歷史最少記錄。
2012年: 雲南旱情旱情持續加重。
2 原因分析:是什麼造成了雲南旱災?
2.1大氣環流異常?引起大氣迴流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異常現象,一般每2—7年出現一次,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所以不能解釋雲南旱災逐年增強的現象。更不能解釋三年連旱,因為厄爾尼諾現象不可能三年連續出現。
2.2水利設施基礎薄弱?從歷史角度來看:明清以來雲南旱災的日益增長,正好與明清以來日益增長的水利設施建設日益增長成正比,很顯然,水利設施基礎薄弱並不是造成旱災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設施越多的年代旱災反而越多。此外現在抗旱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過度超采還會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表乾旱沙化。一旦地下水開采完,土地荒漠化嚴重,一切就晚了[6]。
2.3全球變暖?數據顯示:從雲南有氣象記錄的1961以來,雲南年平均氣溫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截至2010年,49年中雲南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溫率為0.015℃/年[5]。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從歷史來看,例如侏羅紀時期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3°,然而侏羅紀時期卻是地球歷史上最濕潤的時期之一[7]。所以,全球變暖不是導致雲南乾旱的主要原因。
2.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質構造影響?雲南地處於北回歸線附副熱帶高氣壓帶,在北回歸線所貫串之處,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魯卜哈利沙漠、小內天特沙漠,印度半島的塔爾沙漠……,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許說明了雲南氣候註定是乾旱的,但是古時候的雲南卻以溫暖濕潤氣候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別是最近十年來才逐漸轉為乾旱,是什麼導致了雲南氣候的巨變呢?
2.5森林覆蓋率? 雲南歷史上森林覆蓋率極高,宋以前滇西北為70%,滇南為90%,明清以來。森林覆蓋率緩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1],到1935年森林覆蓋率下降到50%,本世紀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8]。顯而易見,歷史上雲南旱災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蓋率逐年降低明顯有關,森林覆蓋率越低,旱災越多。氣候乾旱不是原因,是結果,因為沒有植被,白天地表溫度急劇上升,空氣向上升騰,雲和潮濕空氣無法進入,被卷出該地區[9]。
但改革開放後官方公布的森林覆蓋率數字是從2005年的40.8%增加到2010年的47.5%[10],2009年恢復到49.9%,2012年一月竟然稱達到52.93%[11],(其中也有2003年開始的森林覆蓋率計算標準的變化導致的覆蓋率數字虛報[12]。官方公布覆蓋率52.93%,學者發現谷歌地圖顯示不到30%[12])。但是旱災卻依然逐年增多,甚至加速度增長日趨頻繁和嚴重,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改革開發後旱災隨著森林覆蓋率迅速增高而迅速增多?
那麼,新增加的是些什麼林呢?2000年以來,西雙版納州新造橡膠林達300萬畝,橡膠林面積從1988年的116萬畝增加到615萬畝。在與緬甸、寮國接壤的瀾滄江沿岸,中國一側的原始森林幾乎消失殆盡,不管條件優劣都種上了橡膠樹或其他一些經濟林木。《中國科學報》在2012年2月名為《橡膠林種下的危機》報道中提到:如今,占據中國橡膠種植半壁江山的西雙版納,許多村寨已出現自來水斷流、井水乾涸現象。」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學者表示,研究西雙版納徑流數據發現,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熱帶雨林中尚有明顯持續的地表徑流,而橡膠林中卻頻繁出現斷流現象[13]。金光集團APP(中國)公司於2002年9月進入雲南省,規劃引種2750萬畝以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建設雲南有史以來最大的林產業工程———林漿紙一體化項目[14]。林學界學者們早已達成共識:人工純林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病蟲害加劇、生物多樣性消失和森林火災增多等一系列問題,在雲南大面積種植人工桉樹林,令科學家們憂慮[15]。
其實,橡膠樹和桉樹在原產地自然森林裡對生態並無危害,正真造成水土流失的是為了種橡膠樹林和桉樹林等人工經濟林時而把山地原生樹林採伐殆盡,並「將林地中的雜灌木、雜草、蕨類等全部砍除,整地施肥,採用化學除草劑 」徹底除去地表的植被[16],甚至「煉山」(煉山就是人為控制的火燒,是人們為了植樹造林在採伐跡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燒來清理林地的一種營林措施[17]),把所在區域天然山林生態系統破壞殆盡,地表植被的鏟除和整地翻土又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18]。由於「土地較為貧瘠的地方就不適宜種桉樹[20]」,在森林早已破壞殆盡的荒山由於長時間的水土流失,貧瘠、土壤層薄,在這些無林荒山種植桉樹等經濟林生長緩慢經濟效益低,所以投資者把魔掌伸向了有林地,提出所謂「中低產林改造[21]」,其實就是把所謂經濟效益低的原始次生林等物種豐富的自然山地植被鏟殆盡[16],改為物種單一的桉樹、橡膠、核桃等速生豐產林和經濟林,,這種借口所謂的「植樹造林」以及「中低產林改造」對山地原生生態系統的破壞甚至比單純砍伐天然林更為惡劣,砍伐天然林後還保留灌木草本和喬木幼苗,只要保護好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還是能逐步恢復的,而種植速生豐產林卻把區域所有天然森林物種趕盡殺絕[16][17][18]!若干年後再輪番砍伐把地力消耗殆盡,成為真正的荒山。加劇了本世紀雲南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近年來雲南旱災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迅速增加的人工林面積和「中低產林改造」面積其實大部分就是對雲南山地天然林生態系統徹底破壞的面積,所以這正是近年來雲南「森林覆蓋率」快速增長,旱災也快速增長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解焱博士介紹,之所以稱人工純林為「綠色沙漠」,一是因為這樣的樹林中植物種類極為單一,無法給大多數動物提供食物或適宜的棲息環境,因而林中動物十分稀少;二是這樣的樹林地表植被很差,保持水的能力很差,乾燥且易形成火災;三是這樣的樹林生物多樣性水平極低,因而生態十分脆弱,缺少天敵對蟲害進行控制,很易感染蟲災,造成大面積損害。 植樹造林曾經成為我國森林砍伐的精神寄託和借口,所謂「砍一棵造十棵」,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森林資源的巨大破壞和退化。植樹造林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存在的嚴重問題,比如管理部門既是管理者又是最大受益者[22]。
實際上,天然原始森林及原始次森林面積卻在不斷縮小,雲南的原始森林除了一些人跡罕至的險陡山林和保護區,砍得已經差不多了,現達到歷史最低值,當前雲南的全部現存原始森林可能最多也不過三萬平方公里!即還不到雲南省總面積8%[23]!和旱災增長的趨勢正好成反比,說明了旱災增加的更本原因是原始森林被砍伐殆盡。
原中國科學院龍勇誠教授報道:「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穿行在雲南哀牢山間的原始森林裡。哀牢山是中國西南地區最為重要的原始森林區之一。當時正值中國西南地區遭遇世紀大旱期間。然而走進森林中,我眼前卻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山澗潺潺流水,林中猿聲回盪,鶯歌燕舞,百花爭艷,處處生機盎然。旱情何在?真有百年一遇的旱災?同在一片藍天下,同樣數月未見滴雨,哀牢山與災區之間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反差?」此後,他們對西南5省的130多萬平方公里地域進行分析,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研究結果表明:自然保護區面積百分比在每個單元格中越高,旱災地點數量就越少。當自然保護區面積百分比達到20%時,旱災地點幾乎為零[24]。
原始森林(就是所謂過熟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原始森林維護著自然環境,通過對降雨和蒸發的控制調節天氣,並維持著地球的生態平衡[25]。森林會大量釋放凝結核(離子,特別是負離子)到空中產生雲(空中有很多水汽,只有附在凝結核上的水汽才能成為我們看得見的水汽雲)才能在重力(水汽附在凝結核越來越多)和遇冷就會降雨。森林植被上空接近海洋上空的濕度,特別是當沿海森林植被很好(50%以上)及水汽輸送沿途有足夠的森林(30%以上)他很容易把海洋水汽大量輸送到內陸深處等沙漠地帶!原始森林不僅僅是高大的樹木,而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包動植物間的食物鏈關系,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種的減少,可以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這種情況在熱帶雨林中體現更為突出。人們在破壞原始森林以後,即使人工補種了大量的樹林,也無法彌補森林被壞對生態帶來的影響的[26]。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有厚厚的腐殖層和土壤層,但下大雨時腐殖層如海綿般就把大量雨水吸收,再緩慢滲入土壤和地下成為地下水,旱季時水緩慢釋放,防洪抗旱能力極強。
這一類型生態系統的脆弱環節在於必須保持物種高度多樣化的水平,即使不將叢林砍伐,或降低其生物多樣性水平,或降低藤蔓植物和棕櫚科植物的數量,都會導致叢林因缺水而枯死,誘發局部地區的生態退變。
原始森林被砍伐後,先是腐殖層較容易被風吹和雨水沖刷逐漸消失,保水能力變弱,如果進一步為了種農作物和經濟林,則把剩下的灌木及草本清除干凈,「通過深挖墾復,挖除一切雜灌樹蔸,抑制雜草的生長[18]」,使土壤裸露,進一步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層不斷變薄,逐漸石漠化,保水能力越來越差最終徹底喪失。形成有雨即洪災,無雨即旱災的悲劇。
雲南是全國岩溶地區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的省區之一。石漠化的形成往往經歷三個階段: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即石漠化,其中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導致石漠化的主要誘因。西南地區石漠化土地如不及時治理,按照現在的推進速度,其規模在25年內還將翻一番。雲南省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4萬多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7%,每年流失土壤5億多噸。中國工程院分析認為,在我國石漠化現象最嚴重的貴州、雲南、廣西三省區,按照現在的推進速度,其規模在25年內還將翻一番,百年之內若不及時治理,將有一半國土面積成為石漠化[27]。
·
『陸』 雲南大旱:是自然規律還是人為破壞
還是找到一個更加貼合實際的制度改革方案吧。絕對不能單單依靠水費漲價來限制居民用水啊。提高水費只能限制普通居民的用水量而不能有效限制那些根本「不差錢」的富人們。不妨做一下調查,普通居民的年用水量可能都趕不上那些有車一族的年洗車用水量吧?一般的老百姓都知道省水,只有那些因為兜里有了幾個臭錢就什麼都不在乎的人才沒有節約用水的意識。
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行動起來愛護我們的大自然吧,別說為了子孫後代那些沒有影的事了,就是現在,大自然已經開始對人類的破壞進行報復啦,還用等那麼多年嗎?僅僅這幾年,人類感受到的「自然災害」還少嗎?
總說環境保護,但是一旦生態保護面臨短暫的經濟利益的時刻,生態保護將是多麼的脆弱。
從幾年前南方的大雪,到汶川地震,再到西南的乾旱,接下來將會是什麼?
『柒』 為什麼雲南省會出現三年大旱
1 雲南大旱形成的歷史
縱觀雲南歷史,會發現這幾年雲南三年連旱並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從明清開始,旱災逐年增多,特別是到二十一世紀初,旱災呈現加速度增長,最終釀成了史無前例的三年連旱。
1.1 古代雲南氣候 歷史上雲南氣候溫和濕潤,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2],滇南則屬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更為潮濕。雲南的土壤主要為赤紅壤和山地紅壤,是因為地處溫暖濕潤的環境,風化淋溶強烈,鐵的游離度較高,使得土壤呈現紅色[3]。雖然每年有明顯的雨季與乾季之分,但很少出現嚴重的旱災。東漢末年曾經有全國性的大規模旱災,但並無益州(雲貴川)受災的記錄[4]。
1.2 雲南14世紀以來旱災的發展
雲南出現明顯旱災始於明清,從《雲南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頻次表(頻度:年∕次)[4](P25-29)》(表中災害數據截止於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發生次數遞增,水災從百年的7次發展到57次,旱災由15次發展到61次,其中旱災每百年發生的次數為14世紀15次,15世紀15次,16世紀24次,17世紀32次,18世紀29次,19世紀35次,20世紀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災害發生的頻度由4.55年一次發展到0.77年一次,「發生水旱災害最多的是20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災害發生的次數與日俱增,其頻度也呈趨頻態勢[1]。
從雲南有氣象記錄的1961年以來,雲南的年降水量則出現減少的趨勢,半個世紀以來年降水量減少了39mm,減少速率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減少趨勢明顯於春季和冬季。最顯著的例子 是西雙版納年降水日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270天銳減到目前的150天;年霧日由180天減少到30天,以往濕潤的熱帶雨林氣候已經發生明顯變化[5]。
進入二十一世紀,雲南旱災愈加頻繁和嚴重:
2001年:遇接近於歷史上「最嚴重的旱災」。
2005年:遭遇近50年來最大乾旱。
2006年:遭遇20年來最嚴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嚴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雲南。
2011年: 雲南遭遇局部持續乾旱 25縣降水破歷史最少記錄。
2012年: 雲南旱情旱情持續加重。
2 原因分析:是什麼造成了雲南旱災?
2.1大氣環流異常?引起大氣迴流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異常現象,一般每2—7年出現一次,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所以不能解釋雲南旱災逐年增強的現象。更不能解釋三年連旱,因為厄爾尼諾現象不可能三年連續出現。
2.2水利設施基礎薄弱?從歷史角度來看:明清以來雲南旱災的日益增長,正好與明清以來日益增長的水利設施建設日益增長成正比,很顯然,水利設施基礎薄弱並不是造成旱災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設施越多的年代旱災反而越多。此外現在抗旱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過度超采還會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表乾旱沙化。一旦地下水開采完,土地荒漠化嚴重,一切就晚了[6]。
2.3全球變暖?數據顯示:從雲南有氣象記錄的1961以來,雲南年平均氣溫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截至2010年,49年中雲南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溫率為0.015℃/年[5]。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從歷史來看,例如侏羅紀時期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3°,然而侏羅紀時期卻是地球歷史上最濕潤的時期之一[7]。所以,全球變暖不是導致雲南乾旱的主要原因。
2.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質構造影響?雲南地處於北回歸線附副熱帶高氣壓帶,在北回歸線所貫串之處,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魯卜哈利沙漠、小內天特沙漠,印度半島的塔爾沙漠……,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許說明了雲南氣候註定是乾旱的,但是古時候的雲南卻以溫暖濕潤氣候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別是最近十年來才逐漸轉為乾旱,是什麼導致了雲南氣候的巨變呢?
2.5森林覆蓋率? 雲南歷史上森林覆蓋率極高,宋以前滇西北為70%,滇南為90%,明清以來。森林覆蓋率緩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1],到1935年森林覆蓋率下降到50%,本世紀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8]。顯而易見,歷史上雲南旱災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蓋率逐年降低明顯有關,森林覆蓋率越低,旱災越多。氣候乾旱不是原因,是結果,因為沒有植被,白天地表溫度急劇上升,空氣向上升騰,雲和潮濕空氣無法進入,被卷出該地區[9]。
但改革開放後官方公布的森林覆蓋率數字是從2005年的40.8%增加到2010年的47.5%[10],2009年恢復到49.9%,2012年一月竟然稱達到52.93%[11],(其中也有2003年開始的森林覆蓋率計算標準的變化導致的覆蓋率數字虛報[12]。官方公布覆蓋率52.93%,學者發現谷歌地圖顯示不到30%[12])。但是旱災卻依然逐年增多,甚至加速度增長日趨頻繁和嚴重,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改革開發後旱災隨著森林覆蓋率迅速增高而迅速增多?
那麼,新增加的是些什麼林呢?2000年以來,西雙版納州新造橡膠林達300萬畝,橡膠林面積從1988年的116萬畝增加到615萬畝。在與緬甸、寮國接壤的瀾滄江沿岸,中國一側的原始森林幾乎消失殆盡,不管條件優劣都種上了橡膠樹或其他一些經濟林木。《中國科學報》在2012年2月名為《橡膠林種下的危機》報道中提到:如今,占據中國橡膠種植半壁江山的西雙版納,許多村寨已出現自來水斷流、井水乾涸現象。」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學者表示,研究西雙版納徑流數據發現,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熱帶雨林中尚有明顯持續的地表徑流,而橡膠林中卻頻繁出現斷流現象[13]。金光集團APP(中國)公司於2002年9月進入雲南省,規劃引種2750萬畝以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建設雲南有史以來最大的林產業工程———林漿紙一體化項目[14]。林學界學者們早已達成共識:人工純林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病蟲害加劇、生物多樣性消失和森林火災增多等一系列問題,在雲南大面積種植人工桉樹林,令科學家們憂慮[15]。
其實,橡膠樹和桉樹在原產地自然森林裡對生態並無危害,正真造成水土流失的是為了種橡膠樹林和桉樹林等人工經濟林時而把山地原生樹林採伐殆盡,並「將林地中的雜灌木、雜草、蕨類等全部砍除,整地施肥,採用化學除草劑 」徹底除去地表的植被[16],甚至「煉山」(煉山就是人為控制的火燒,是人們為了植樹造林在採伐跡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燒來清理林地的一種營林措施[17]),把所在區域天然山林生態系統破壞殆盡,地表植被的鏟除和整地翻土又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18]。由於「土地較為貧瘠的地方就不適宜種桉樹[20]」,在森林早已破壞殆盡的荒山由於長時間的水土流失,貧瘠、土壤層薄,在這些無林荒山種植桉樹等經濟林生長緩慢經濟效益低,所以投資者把魔掌伸向了有林地,提出所謂「中低產林改造[21]」,其實就是把所謂經濟效益低的原始次生林等物種豐富的自然山地植被鏟殆盡[16],改為物種單一的桉樹、橡膠、核桃等速生豐產林和經濟林,,這種借口所謂的「植樹造林」以及「中低產林改造」對山地原生生態系統的破壞甚至比單純砍伐天然林更為惡劣,砍伐天然林後還保留灌木草本和喬木幼苗,只要保護好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還是能逐步恢復的,而種植速生豐產林卻把區域所有天然森林物種趕盡殺絕[16][17][18]!若干年後再輪番砍伐把地力消耗殆盡,成為真正的荒山。加劇了本世紀雲南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近年來雲南旱災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迅速增加的人工林面積和「中低產林改造」面積其實大部分就是對雲南山地天然林生態系統徹底破壞的面積,所以這正是近年來雲南「森林覆蓋率」快速增長,旱災也快速增長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解焱博士介紹,之所以稱人工純林為「綠色沙漠」,一是因為這樣的樹林中植物種類極為單一,無法給大多數動物提供食物或適宜的棲息環境,因而林中動物十分稀少;二是這樣的樹林地表植被很差,保持水的能力很差,乾燥且易形成火災;三是這樣的樹林生物多樣性水平極低,因而生態十分脆弱,缺少天敵對蟲害進行控制,很易感染蟲災,造成大面積損害。 植樹造林曾經成為我國森林砍伐的精神寄託和借口,所謂「砍一棵造十棵」,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森林資源的巨大破壞和退化。植樹造林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存在的嚴重問題,比如管理部門既是管理者又是最大受益者[22]。
實際上,天然原始森林及原始次森林面積卻在不斷縮小,雲南的原始森林除了一些人跡罕至的險陡山林和保護區,砍得已經差不多了,現達到歷史最低值,當前雲南的全部現存原始森林可能最多也不過三萬平方公里!即還不到雲南省總面積8%[23]!和旱災增長的趨勢正好成反比,說明了旱災增加的更本原因是原始森林被砍伐殆盡。
原中國科學院龍勇誠教授報道:「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穿行在雲南哀牢山間的原始森林裡。哀牢山是中國西南地區最為重要的原始森林區之一。當時正值中國西南地區遭遇世紀大旱期間。然而走進森林中,我眼前卻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山澗潺潺流水,林中猿聲回盪,鶯歌燕舞,百花爭艷,處處生機盎然。旱情何在?真有百年一遇的旱災?同在一片藍天下,同樣數月未見滴雨,哀牢山與災區之間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反差?」此後,他們對西南5省的130多萬平方公里地域進行分析,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研究結果表明:自然保護區面積百分比在每個單元格中越高,旱災地點數量就越少。當自然保護區面積百分比達到20%時,旱災地點幾乎為零[24]。
原始森林(就是所謂過熟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原始森林維護著自然環境,通過對降雨和蒸發的控制調節天氣,並維持著地球的生態平衡[25]。森林會大量釋放凝結核(離子,特別是負離子)到空中產生雲(空中有很多水汽,只有附在凝結核上的水汽才能成為我們看得見的水汽雲)才能在重力(水汽附在凝結核越來越多)和遇冷就會降雨。森林植被上空接近海洋上空的濕度,特別是當沿海森林植被很好(50%以上)及水汽輸送沿途有足夠的森林(30%以上)他很容易把海洋水汽大量輸送到內陸深處等沙漠地帶!原始森林不僅僅是高大的樹木,而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包動植物間的食物鏈關系,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種的減少,可以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這種情況在熱帶雨林中體現更為突出。人們在破壞原始森林以後,即使人工補種了大量的樹林,也無法彌補森林被壞對生態帶來的影響的[26]。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有厚厚的腐殖層和土壤層,但下大雨時腐殖層如海綿般就把大量雨水吸收,再緩慢滲入土壤和地下成為地下水,旱季時水緩慢釋放,防洪抗旱能力極強。
這一類型生態系統的脆弱環節在於必須保持物種高度多樣化的水平,即使不將叢林砍伐,或降低其生物多樣性水平,或降低藤蔓植物和棕櫚科植物的數量,都會導致叢林因缺水而枯死,誘發局部地區的生態退變。
原始森林被砍伐後,先是腐殖層較容易被風吹和雨水沖刷逐漸消失,保水能力變弱,如果進一步為了種農作物和經濟林,則把剩下的灌木及草本清除干凈,「通過深挖墾復,挖除一切雜灌樹蔸,抑制雜草的生長[18]」,使土壤裸露,進一步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層不斷變薄,逐漸石漠化,保水能力越來越差最終徹底喪失。形成有雨即洪災,無雨即旱災的悲劇。
雲南是全國岩溶地區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的省區之一。石漠化的形成往往經歷三個階段: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即石漠化,其中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導致石漠化的主要誘因。西南地區石漠化土地如不及時治理,按照現在的推進速度,其規模在25年內還將翻一番。雲南省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4萬多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7%,每年流失土壤5億多噸。中國工程院分析認為,在我國石漠化現象最嚴重的貴州、雲南、廣西三省區,按照現在的推進速度,其規模在25年內還將翻一番,百年之內若不及時治理,將有一半國土面積成為石漠化[27]。
『捌』 西南旱情,將對哪些產業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2009年秋季以來,西南地區降水持續偏少,目前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五省區市正遭受著60年來最為嚴重的特大乾旱,五省區市受旱面積佔到全國耕地受旱總面積的83%。全國因旱飲水困難人數達2043萬人,主要集中在西南五省區市。嚴重乾旱對當地群眾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居民到省城洗澡
貴州全省89個縣市,有72個縣市確認受災,近500萬人、200餘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飲水困難。畢節市、六盤水市、遵義市等城市居民用水困難已經長達幾個月,除了靠消防車遠距離供水外,就是緊急向有水地方修水渠引水。畢節的不少城鎮居民出現了連續一個多月無水洗澡的情況,一些居民甚至跑到貴陽市洗澡。
死守老百姓吃水的底線,是貴州抗旱救災工作的底線。為做到這一點,城市工業用水大都處於停頓狀態。
3立方水價超百元
廣西隆林縣平班鎮岩晚村小學位於山上,多數時間靠從南盤江運水。村主任羅明亮說,當地買水一車3立方米加上運費價格要超過100元。
洗菜、刷碗、喂牲口……水在這里要經過數次使用,家家戶戶都配備了各式各樣的盛水工具。在平班鎮岩晚村臘岩、膽紅兩屯共用的一處泉眼,密密麻麻擺放了35隻水桶,排隊等候舀水。村民羅乜帥蹲在半開放的井蓋下面,從一個碗口大小的水坑裡每次舀上來一湯勺水,然後繼續等待。
居民幾個月沒喝湯
昆明的李少榮(音譯)和他的妻子上次喝湯的時間是三四個月前了。他們每天每餐只吃簡單的米飯、腌菜和幾小片蘿卜。他們的屋子裡布滿灰塵,毛巾又干又硬,像硬紙板。他們甚至不記得上次洗澡是什麼時候了。李的家鄉是雲南省尋甸縣石岩子村,這個地方遭遇了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情。
李說:「地里的蠶豆和油菜都枯萎了,我們的糧食很快就耗幹了。」從1月份開始,當地政府已經按配額給每家每戶供水,但這些水量僅夠維持生存而已。洗澡,甚至洗臉都成了問題。李說:「每天早晨,我用幾滴水濕濕眼睛。」
村民吃野菜充飢
乾旱讓雲南晉寧六街鎮小灣山村民小組的飲水變得空前困難,自來水早已沒有了,村民飲水只能靠外部供給。已經棄用多年的公用水池在十多年後被重新啟用,因為是露天,水面上漂浮著許多雜物,包括塑料袋、植物的根等等。大風揚起的灰塵落入水裡,讓這惟一的飲用水難以下咽,水裡有一股濃濃的泥土味。喝完水,嘴裡還有大顆的塵土殘留。
除了飲水,村民的菜籃子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窘迫。
村民何中才開始從山上摘野菜吃,一種叫做「餓羊菜」的野菜泡在盆里---這可是一種平時羊餓急了才肯吃的植物。需要用水泡六七天,才能除掉菜里的澀味。記者嘗了一口,一股明顯的澀味直沖頭頂。喉嚨開始發緊,忍不住地乾咳。除了「餓羊菜」,何中才家中的一個背簍中放著家中僅有的兩種蔬菜,蓮花白和萵筍。
何中才家後面的菜地里,幾株開了花的蔥還在頑強生長。何中才說:「用洗臉水澆澆還能吃點蔥花」。
部分省市拉閘限電
據媒體報道稱,西南地區的特大旱情使得電煤供應持續緊張,部分省市已出現拉閘限電情況。
由於西南一帶地區絕大多數依靠水力發電,這些企業在旱情中因水源匱乏受到影響。直到目前為止,部分省份已經出台限電措施,而主要針對的就是高耗能的冶煉企業。
據新華社報道,嚴重的乾旱導致雲南省會昆明的機場跑道出現了裂縫,下月之前,每天早上7:30機場跑道將關閉維修。
旱災已經影響了糧價,花卉,中葯材,化肥,蔬菜價格最多的漲了4倍,在城市洗澡都是成了奢望,
災情
截至3月17日15時統計,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5省(自治區、直轄市)共5104.9萬人受災,飲水困難人口1609萬人(全國約兩千萬人飲水困難)。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全國抗災救災綜合協調辦公室19日組織召開旱災救助會商會議,民政部、財政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氣象局等參加。
人類 飲水困難是最大問題
飲水這樣原本簡單的日常生活,因為這場旱災如今卻變得異常困難:
雲南,780萬人飲水困難。
貴州,500萬人飲水困難。
廣西,200萬人飲水困難。
重慶,72萬人飲水困難。
四川,131萬人飲水困難。
自然 部分地方奄奄一息
持續幾個月的旱情,讓大地開始呻吟,到處可以看到愁眉不展的面孔:
重慶,嘉陵江見底,烏江基本斷航。
四川,涼山州森林火警提高到最高5級。
廣西,灕江水位下降,迫使旅遊航線調整。
雲南,昆明機場跑道因乾旱破損,日均50架航班受到影響。
影響
糧食 全國產量受很大影響
西南受旱災這些地區,糧食總產量大約佔全國的16%,雖然還不是糧食的主產區,但是還是會使中國糧食生產的形勢受到很大的影響。目前旱情已導致雲南小春作物基本絕收,缺糧人數也達到700多萬。
糖價 甘蔗減產可能致其漲價
雲南作為產糖大省,特大旱災已對雲南的甘蔗生長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造成國內糖價持續攀升。
從2009年10月以來,北京糖價每噸已上漲1000餘元,北京的糕點企業表示,暫時沒有漲價計劃,但如果價格仍維持上漲,可能會影響到中秋商品的價格。
花卉 雲花產值下跌 全國花價上漲
雲南遭遇百年大旱,雲花大規模減產。與此同時,雲花總價卻並未因量稀而價漲,反而出現了總價下滑的狀態。造成這種「畸形」狀態的原因是因為雲花質量下滑。而雲花量質雙跌也造成了全國鮮花價格大范圍的上漲。
雲南作為中國鮮切花的主要產區,旱情直接影響到全國鮮花價格,「中國80%的鮮切花都產自雲南,雲花量質雙跌肯定會推高全國的花價。」雲南省花卉產業聯合會辦公室陸繼亮說。據了解,武漢一支普通的康乃馨價格都上漲了60%。而重慶的玫瑰的零售價每支已達到了5元,價格直逼情人節售價。北京紅玫瑰批發價每支漲到了近3元,而淡季的時候每支才2元左右,據統計北京鮮花總體價格上漲了3成左右……
普洱 今年新茶上漲行情已成定局
來自雲南省茶業辦消息,截至目前,特大乾旱造成該省近300萬畝茶葉受災,5萬畝左右的茶樹死掉。往年3月20日左右是春茶採摘的高峰期,今年全省春茶採摘的時間都將推遲。如果持續乾旱,茶葉將繼續減產。
氣候乾旱,再加上雲南省政府對普洱茶產量逐年下調的政策,今年普洱茶新茶的上漲行情已成定局。
辣椒 商販囤貨火鍋恐「被漲價」
貴州持續乾旱,位於遵義的國內最大辣椒交易市場持續火爆,目前已有大戶搶購囤積辣椒超過150萬公斤,坐等8月份本季辣椒因乾旱歉收時再出手。重慶干辣椒市場接近一半的量由貴州供給,恐將讓重慶火鍋等食品產業「被漲價」。
電力 部分省市已出現拉閘限電
由於西南一帶地區絕大多數依靠水力發電,這些企業在旱情中因水源匱乏受到影響。直到目前為止,部分省份已出台限電措施,而主要針對的就是高耗能的冶煉企業。
旅遊
石林大疊水景區趨乾涸
雲南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乾旱,位於昆明市遠郊的世界自然遺產、著名風景區———石林景區景觀水域已趨乾涸。
在石林著名的大疊水景區,昔日從天而降,垂直而下,落差四五百米,疊水面積50多米寬撼人的大瀑布已消失,只見一股似小溪流出的水從上而下流往谷底。再往下看,過去疊水而成的「汪洋大海」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小水塘。
石林縣水務局工程師魯奎介紹,石林大疊水景觀主要靠由北向南,穿城而過的巴江河供水,而巴江河的水又由大可河、西河、馬料河和江灣河4條河流匯集而成。今年遇百年大旱,這4條河都乾枯了,巴江河自然缺水,沒有水下來,大疊水景觀自然乾涸。
灕江缺水遊船航程縮短
3月17日,受廣西50年不遇旱情影響,灕江水位持續下降,灕江游覽航線縮短。當天的遊船航程已變為灕江陽朔楊堤碼頭至九馬畫山後,返回楊堤下船。遊船原航程為磨盤山———陽朔。調整後的航線比原游覽航線縮短了一半多,但是桂林百里灕江景區的精華航段。票價亦下浮了三分之一。圖為陽朔碼頭露出河床的灕江。
『玖』 2010年雲南乾旱情況
雲南省大部分地區目前正在經歷嚴峻的乾旱形勢,雲南省氣象台為此發布全省乾旱「紅色預警」。
乾旱一周損失20億
「如果大春季節還不下雨,損失將會更加糟糕,因為占產量80%的作物要趕在這個節令播種。」雲南省統計局副局長徐力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而雲南抗旱指揮部一位負責人表示,「平均一周左右的乾旱帶給雲南的損失就會增加20億元左右。」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徐局長的擔憂或許將成為現實,據當地氣象部門預測,該省在5月中旬前無明顯大范圍降水過程,大部分地區雨季將於5月下旬才相繼開始,旱情仍將持續發展、蔓延超過兩個月。
更為嚴重的情況是,目前全省庫塘蓄水急劇減少,還要將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作為首要目標,加之部分壩塘乾涸,小河、小溪斷流,大春生產用水無法保障,在最佳節令完成大春播種計劃將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