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響大豆期貨價格的主要因素有
歷史上來看影響大豆價格走勢的主要因素包括,天氣因素特別是大豆生長時期的天氣,全球經濟情況,石油價格。
原油價格上漲帶動農資成本上升,比如化肥,農機用油成本提升,從而推高農產品價格;(2)原油替代品價格上漲:原油價格上漲,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作為替代品的工業需求上升,推動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2007--2008年的大豆上漲和大豆用於生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有關)
豬周期對大豆需求影響。當豬肉價格較高的時候,養殖戶可以承受較高的價格,當豬肉價格較低的時候,養殖戶對飼料價格的承受能力有限,同時豬肉價格下降的時候也容易促使養殖戶使用更多的豆粕替代品。
深度解析影響大豆漲跌的主要因素
Ⅱ 期貨 豆粕 豆油 豆一 之間的關系
三者是上下游關系或者說是原料與產物的關系。
1、豆油是從大豆中提取出來的油脂,烹飪用油是豆油消費的主要方式。
2、豆粕是大豆經過提取豆油後得到的一種副產品,作為一種高蛋白質原料,豆粕不僅是用作牲畜與家禽飼料的主要原料,還可以用於製作糕點食品、健康食品以及化妝品。
3、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的一種副產品。又稱「大豆粕」。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後的副產品為一浸豆粕,而先以壓榨取油。
再經過浸提取油後所得的副產品稱為二浸豆粕。大豆、豆油、豆粕互為相關產品,首先,豆一指的是非轉基因大豆,豆二指的是世界各地的大豆,包括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大豆,而豆油和豆粕則是從大豆中提煉出來用於不同領域的子產品。
(2)豆類的供求對期貨的影響擴展閱讀
1.DOU1合同的交貨標准為非轉基因大豆,而DOU2合同的交貨標准為世界各地的大豆,包括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
2.不同的標准。大豆1號合同採用以現行國家大豆標准為基礎,以純粒率為基礎的食用大豆指標體系。大豆2號合同是以大豆油脂國家標准為基礎,以粗脂肪含量為核心的大豆榨油指標體系。
3.不同范圍的可交付產品。大豆合同1隻允許非轉基因大豆參與交付;黃豆2號期貨合約允許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同時參與交割。
4.合同定價與發貨包裝不同。合同價格中,合同一的價格包含了包裝,合同二的價格不包含包裝。在包裝方面,考慮到進口大豆。
其實也就是說,豆I是國內的一種非轉基因大豆,主要用於豆製品和食品,而豆II主要是轉基因大豆,用於榨油和飼料。國產大豆蛋白質含量略高,但油品產量低,產量低。中國期貨市場目前由大豆(即國內大豆)主導。
Ⅲ 影響大豆期貨,豆粕期貨價格的因素都有哪些
豆粕期貨價格由四個因素決定,分別是(一)豆粕供應情況;(二)豆粕消費情況;(三)相關商品、替代商品價格的影響以及(四) 相關的農業、貿易、食品政策。
(一) 豆粕供應情況
1. 大豆供應量
豆粕作為大豆加工的副產品,大豆供應量的多少直接決定著豆粕的供應量,正常情況下,大豆供應量的增加必然導致豆粕供應量的增加。大豆的來源主要有兩塊,一是國產大豆,二是進口大豆。我國的東北及黃淮地區是大豆的主產區,近幾年,我國大豆年總產量在1,600萬噸左右徘徊,其中商品大豆量約為600萬噸。我國2008/09年進口大豆超過4,000萬噸。
2. 大豆價格
大豆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豆粕生產的成本,近幾年,我國許多大型壓榨企業選擇進口大豆作為加工原料,進口大豆價格對我國豆粕價格的影響更為明顯。
3. 豆粕產量
豆粕當期產量是一個變數,它受制於大豆供應量、大豆壓榨收益、生產成本等因素。一般來講,豆粕產量與豆粕價格之間存在反向關系,豆粕產量越大,價格相對較低;相反,豆粕產量減少,豆粕價格則上漲。
4. 豆粕庫存
豆粕庫存是構成總產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庫存量的多少體現著供應量的緊張程度。供應短缺則價格上漲,供應充裕則價格下降。由於豆粕具有不易保存的特點,一旦豆粕庫存增加,豆粕的價格往往會調低。
(二) 豆粕消費情況
我國是豆粕消費大國,近幾年,豆粕消費保持了13%以上的年增長速度。豆粕在飼料業中家禽的使用量佔52%,所以牲畜、家禽價格的影響直接構成對飼料需求的影響。正常情況下,牲畜、家禽的價格與豆粕價格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統計顯示,90%以上的豆粕消費是用於各類飼料,所以飼料行業景氣度狀況對豆粕需求的影響非常明顯。
(三) 相關商品、替代商品價格的影響
1. 豆粕與大豆、豆油的比價關系
豆粕是大豆的副產品,每1噸大豆可以壓榨出大約0.18噸的豆油和0.8噸的豆粕,豆粕的價格與大豆的價格有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講,每年大豆的產量都會影響到豆粕的價格,大豆豐收則豆粕價跌,大豆欠收則豆粕就會漲價。同時,豆油與豆粕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豆油價好,豆粕就會價跌,豆油滯銷,豆粕產量就將減少,豆粕價格將上漲。大豆壓榨效益是決定豆粕供應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油脂廠的壓榨效益一直低迷,那麼,一些廠家會停產,從而減少豆粕的市場供應量。
2. 豆粕替代品價格的影響
除了大豆、豆油等相關商品對豆粕價格影響外,棉籽粕、花生粕、菜粕等豆粕的替代品對豆粕價格也有一定影響,如果豆粕價格高企,飼料企業往往會考慮增加使用菜粕等替代品。
(四) 相關的農業、貿易、食品政策
近幾年,禽流感、瘋牛病及口蹄疫的相繼發生以及出於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考慮,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了新的食品政策。這些新食品政策的實施,對養殖業及豆粕的需求影響都是直接的。
Ⅳ 為什麼國內的豆類期貨會跟著美豆漲跌
你好,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美豆價格走勢對國際大豆價格有著較大的影響。
Ⅳ 哪些因素會影響豆粕期貨價格 這些因素如何影豆粕響期貨價格
影響豆粕期貨價格變動因素
1.豆粕供給因素分析:豆粕生產和消費情況、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情況已經作了介紹,這些因素都是影響豆粕價格的重要因素。豆粕供給方面主要由三部分組成:a、前期庫存量,它是構成總產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庫存量的多少體現著供應量的緊張程度,供應短缺價格上漲,供應充裕價格下降。b、當期生產量。豆粕當期產量是一個變數,它受制於大豆供應量、大豆壓榨收益、生產成本等因素。c、豆粕的進口量。我國即將加入WTO,豆粕市場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近幾年我國已經成為豆粕進口國,國際市場對國內豆粕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應盡可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市場,國際價格水平,進口政策和進口量的變化。美國是主要的豆粕出口國,每周四美國農業部發布出口銷售報(U.S.ExportSalesReports),其中有美國豆粕出口數據,包括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數據,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分析豆粕供求情況時,特別要注意的是,儲存時間較短。在南方,豆粕的儲存時間一般為3-4個月而在北方可儲存8個月左右,從而使豆粕在現貨市場上周轉很快,貿易商都希望在短期內完成交易。一旦儲存時間過長,豆粕質量發生變化,廠家只能降價銷售。豆粕儲存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一旦出現集中供貨的情況,豆粕的區域性價格就會立即下跌。例如,進口豆粕集中到貨,會影響進口口岸周邊地區的供求關系,導致豆粕價格下跌。豆粕儲存時間短,一方面促進了豆粕的市場流動,另一方面也造成豆粕價格波動頻繁。此外,影響供給的其他因素還有:國內大豆加工能力,替代品(如其他餅粕、玉米等)的相對生產成本等。
2.豆粕需求因素分析,豆粕需求通常有國內消費量、出口量及期末商品結存量三部分組成。a、國內消費量。它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常數,而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影響豆粕國內消費量的主要因素有:國內飼料工業發展情況,消費者購買力的變化,人口增長及結構的變化,政府鼓勵飼料工業發展的政策等。b、出口量。在產量一定的情況下,出口量的增加會減少國內市場的供應;反之,出口減少會增加國內供應量。目前,我國豆粕產量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因此沒有豆粕出口的情況。c、期末商品結存量。如果當年年底存貨增加,則表示當年商品供應量大於需求量,期貨價格就可能會下跌;反之,則上升。由於豆粕的存儲時間較短,期末結存量數據對豆粕價格影響較小。豆粕需求還要考慮國際市場的供求變化,特別是東亞、東南亞國家的需求變化,亞洲國家的消費者食用禽肉、豬肉較多,養殖業、飼料業比較發達,對豆粕的需求量較大。亞洲國家的經濟景氣狀況對豆粕的需求有較大的影響,經濟不景氣,亞洲地區的進口量就少;經濟復甦、增長,豆粕進口量就會增加。
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還有:消費者的購買力,消費者偏好,替代品的供求,人口變動,商品結構變化及其它非價格因素等。
Ⅵ 美國豆類期貨和國內的豆類期貨關聯度有多大國內橡膠受外盤的影響大不
國內大豆期貨和美國CBOT大豆期貨的相關性達到了94%,除此之外還有滬銅和倫銅的相關性也非常大,這是國內期貨與外盤相關性最大的兩個品種。
天膠和日膠相互影響,有時是天膠跟隨日膠,有時是日膠跟隨天膠,不好下定論誰的影響力更大。至於其他很多商品,外盤走勢的影響只是體現在國內期貨的開盤價上,盤中走勢基本不受影響,比如棉花、白砂糖等。還有,如螺紋鋼等因為沒有對應的外盤商品,所以有自己獨立的走勢。但盤中很多情況下,小商品走勢都受到銅、膠這種大商品的影響。
Ⅶ 期貨大豆的走勢跟哪些因素有關,做黃豆或者豆粕的時候關注些什麼,主要做短線 希望回答的詳細點
外盤聯動方面:大豆還是關注美豆、豆粕關注美豆粉,這些的商品聯動性都在70%左右。
基本面方面:關注國內豆類倉儲以及進出口、天氣對於種植收割的影響、商品上下游的供求情況。
而短期內的交易,是應該關注這段時間的市場信心,美債後的恐慌性拋手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Ⅷ 大豆期貨的政策影響
國家糧食局近日公布國家繼續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自治區)實行玉米和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國家臨時存儲大豆掛牌收購價格為2.30元/斤。臨時大豆收購期限截至2013年4月30日。從收儲價格看,大豆2.3元/斤,折4600元/噸,較上年收儲價提高了約15%。此次敞開收購,保護農民利益和種植積極性。收儲對大商所豆一品種價格起到支持作用。
Ⅸ 關於大豆期貨 為什麼主要交易的是豆1 豆2幾近沒有交易 為什麼呢
豆二的不活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過去10年中豆二多數時間年成交手數不足1萬手。對於豆二成交不活躍的原因,許多市場人士也進行過分析,一般認為原因有兩點。
首先是交割方面的問題。盡管豆二並未明示標的是進口轉基因大豆,但通過交割標的質量標准中含油量指標限制了國產大豆交割的數量,能夠滿足豆二交割標準的非進口大豆莫屬。而國內《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在十六條中規定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如果具有生命活力,應當建立進口檔案,載明其來源、貯存、運輸等內容,並採取與農業轉基因生物相適應的安全控制措施,確保農業轉基因生物不進入環境。這是轉基因大豆不能直接進入貿易環節的原因。
盡管大豆進口沒有配額,但實際操作中受管理辦法的約束,轉基因大豆一般必須實現確定銷售方直接進入壓榨環節,無法在市場自由貿易流通,交割環節的不暢通導致現貨企業不願在豆二上進行套保操作。與之相對,下游的豆粕、豆油均不區分轉基因與非轉基因,豆粕、豆油期貨價格與現貨銷售聯系也是十分緊密,油廠在豆粕豆油上進行相應的套保操作更為方便。另外壓榨企業還可以在CBOT市場進行相應的套保操作,所以豆二無法有效吸引現貨套保力量的介入,在缺乏一個重要市場組成部分的情況下,自然很難吸引市場參與者的熱情。
其次,豆二由於標的的原因,價格運行完全受CBOT市場主導。由於交易時間的差異,油廠或機構可以直接在CBOT市場交易,但普通投資者只能通過豆一進行風險對沖操作,在博弈中存在天然劣勢。由於進口裝船、到港等信息獲取存在難度,普通投資者無法精確掌握油廠進口大豆成本,豆二非常容易成為壓榨企業實現內外套利的一個工具。這種場外信息的不對稱應該說是豆二不活躍的根本原因。豆類中豆一、豆粕、豆油由於更多受國內供需情況影響,且交割較為便利,合約設置使得市場參與主體處於近似平等地位,所以交易情況均較為活躍。
Ⅹ 什麼季節是大豆期貨的低谷主要什麼因素影響
如何分析農產品期貨的季節性行情
農產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種、生長和收獲季節性周期,也恰恰是農產品這種特有的季節性供求關系變化使得其價格波動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時期內同向運動的趨勢性十分明顯。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根據這種季節性特徵把農產品走勢大體分為:播種生長階段、收獲季節、銷售淡季和銷售旺季等幾個不同階段。又因為期貨價格是現貨價格的指引,它們的基本面影響因素是一致的,走勢基本是聯動的,因此,下面我們以幾個品種為例,從季節性影響因素這個角度分別對其期貨價格走勢進行對比分析:
首先拿大豆品種來說,根據自然規律從每年的4月開始,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開始播種,當年9月份開始收割。從10月份開始,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又開始播種,次年4、5月份收割。從這一種植生長周期可以總結出,每年的7、8月份屬於全球大豆的供應淡季,大豆青黃不接,消費需求旺盛,因此價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應旺季,現貨供應充足,價格多處年內低谷,這一規律從上圖CBOT大豆行情長期走勢中不難得到驗證。
仔細觀察以上CBOT和DCE大豆近年來季節性走勢圖,首先我們可發現,國內外大豆價格的相關性很強,糾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以來人們膳食結構的調整使得我國大豆需求激增,國產大豆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消費。加之進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進口大豆數量出現大幅增長,導致國內外大豆價格走勢聯動性增強;其次,我們還可以發現: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節性而形成的的階段性高點多出現在5月-8月,主要是因為每年3-5月是銷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應淡季,這樣高點出現在這期間就不足為奇;9-11月份進入大豆收獲季節,受供應壓力影響價格多處年內低點,產量確定後,隨著消費的增加,庫存的減少,價格有開始抬頭趨漲。不過,每年二月份多是過節時期,市場交投清淡,穀物價格通常盤跌。這些規律都很好驗證了大豆價格的季節性波動趨勢。目前正處於8月份,正是供應淡季,又由於目前國內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嚴重乾旱,國內大豆減產基本定局,而美國大豆產區近期天氣也是十分炎熱乾燥,大豆天氣行情再度顯現,在大豆收獲季節來臨前,有望走出一波上漲行情。因此依據這一特點可以估計在9--11月份供應壓力前大豆可能會形成一個短期高點。
接著再看玉米品種,玉米與大豆的生長周期相差無幾,從上圖可發現玉米最明顯的特徵是仲夏到收獲期間價格多是走跌。由於新年度玉米產量不確定性的影響,7月份的價格往往達到年內最高價格。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價格開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獲前景可觀,價格仍可持續走低。每年10月正值收獲季節,由於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場供應壓力最大,價格往往會跌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持續不斷的消費,玉米庫存量也越來越少,而價格也隨著變化。農業部前期發布的《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 年)》(以下稱《規劃》),提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生物質能產業要按照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積極發展農作物秸稈固化成型和氣化燃料,適度發展能源作物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地確定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這對前期國內利用玉米發展燃料乙醇的炒做潑了一盆冷水,玉米期價也因此 從1700元/噸上方連續回落至1500元/噸以下。由於過渡打壓後,近期的東北農作物用地發生乾旱災害,導致玉米期價產生了"反季節"的上漲行情,但於8月10日將有"吉林省2007年輪換地方儲備糧競價銷售交易會",屆時將銷售輪出省級儲備玉米10萬噸,這對於玉米期價將是一個壓力。在供應季節來臨前玉米產生大幅度反彈的行情較小,上漲空間有限。
最後轉到國內外小麥品種上,以北半球冬小麥為例,其播種時間為10月上旬(寒露後)至下旬,收獲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麥有兩個明顯的季節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獲季節來臨之前的春季這一時期慣於下跌。多數年景,小麥價格在1、2月份因資金回攏影響都會經歷季節性疲弱期。又因每年冬麥上市後的7月份一般為小麥的供應旺季,價格多處年內最低點;另一個趨勢就是從收獲季節的低點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麥消費逐漸進入旺季,價格傾向於上漲,春節左右因消費帶動價格到達年內高點。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新麥集中上市壓力下,強麥期價產生了一個季節性低點,隨後變於七月底產生了強勁的上漲。
綜觀以上三個品種的季節性因素對價格變化的長期影響作用,盡管活躍的期貨交易可以削弱較明顯的價格運動趨勢,但特定時節的價格同向波動趨勢仍然十分明顯。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農產品的價格趨勢主要是受供給和需求兩個基本面因素影響。而農產品的生長周期又是有季節性的,這樣每年從作物播種到收獲前夕,由於舊年度作物的庫存量與新年度作物的產量存在不確定性,作為具有預測效應的期貨交易往往容易隨著市場對天氣、病蟲害等因素的炒作而大幅波動;其後隨著收獲季節到來農產品每個品種的新年度產量情況逐漸明了,必然市場就開始面臨季節性的供應壓力,若是豐產年頭供應壓力則最重,價格也最弱。若是減產年頭則價格很容易走出反季節性上漲行情;新糧上市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期貨價格對需求、庫存等因素的反應越來越敏感,其趨勢性也越來越明顯,尤其進入消費旺季,市場的供需矛盾不斷得到深化,此時市場人氣越來越旺,持倉量迅速增加,期貨價格往往最強,當然其中也不乏對新概念題材的炒作。因此,季節性因素是我們在制定農產品操作計劃時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分析上述幾個品種價格的季節性走勢是建立在對各品種長期數據統計的基礎之上的,盡管其整體體現出了農產品由供求主導的季節規律性,但其中不時也存在偶然現象。例如2003年大豆收獲季節的反季節上漲,主要是由於當時中國大量進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減產,一時間美國大豆庫存消費比創20幾年來歷史新低,處於那種供求嚴重失衡狀態,市場充滿了對未來供不應求的預期,季節性收獲壓力完全被抹煞,導致價格在收獲季節一路狂飆。此外,一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等突發因素,還有一些新概念題材的影響也容易導致價格的反季節性走勢。這就提醒我們,在分析相關農產品走勢時,也不能只簡單地依據其季節性走勢來操作,其他階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時時加以關注並能做出客觀評估。
總之,在世界范圍大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農產品的季節性特徵表現突出,當大的供求面嚴重失衡時,季節性特徵往往容易被淹沒,價格很容易走出反季節性行情。季節性特徵是農產品的固有屬性,進行季節性分析可以為我們提供價格短期內的發展趨勢,但要把握其長期走勢還必須同時兼顧其它大供求面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