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期貨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期貨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意義主要有利於促進我國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加速商品流通,促進信用體系建設。具體分為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上的意義,如下:
1、對我國宏觀經濟上的意義有調節市場供求,減緩價格波動;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促進該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有助於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2、對我國微觀經濟上的意義有形成公正價格;對交易提供基準價格;提供經濟的先行指標;迴避價格波動而帶來的商業風險;降低流通費用,穩定產銷關系;吸引投機資本;資源合理配置機能;達到鎖定生產成本、穩定生產經營利潤的目的。
(1)對我國期貨市場的影響擴展閱讀:
期貨市場的組織結構
期貨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期貨交易所;期貨結算所;期貨經紀公司;期貨交易者(包括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
1、期貨交易所
期貨交易所是為期貨交易提供場所、設施、服務和交易規則的非盈利機構。交易所一般採用會員制。交易所的入會條件是很嚴格的,各交易所都有具體規定。
2、期貨結算所
當今各國期貨結算所的組成形式大體有三種:結算所隸屬於交易所,交易所的會員也是結算會員;結算所隸屬於交易所,但交易所的會員只有一部分財力雄厚者才成為結算會員;結算所獨立於交易所之外,成為完全獨立的結算所。
3、期貨經紀公司
期貨經紀公司(或稱經紀所)是代理客戶進行期貨交易,並提供有關期貨交易服務的企業法人。在代理客戶期貨交易時,收取一定的傭金。作為期貨交易活動的中介組織,在期貨市場構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期貨交易者
根據參與期貨期交易的目的劃分。基本上分為兩種人:即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
B. 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期貨市場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短期而言,債務危機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是歐盟經濟復甦進程緩慢抑制我對歐出口增長。2009年對歐盟出口占我外貿出口總額的19.7%,今年前四個月該比重上升至20.1%。而德國、荷蘭、英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是我國在歐盟的前六大出口市場,對六國出口合計占我對歐盟出口總額的73.5%。目前六國均已宣布或計劃採取緊縮措施,國內需求下降不可避免,對我對歐出口的影響將逐步顯現。從今年春季廣交會歐盟到會客商人數及對歐成交下降情況及去年以來對歐出口走勢看,同時綜合考慮歐盟經濟增長、匯率變化等因素,預計今年我對歐盟出口仍屬恢復性增長,出口額超過2008年(2929億美元)的難度較大,同比增幅將在15-20%左右。
二是歐元大幅貶值使我出口企業面臨的風險進一步上升。截至5月14日,今年以來歐元對人民幣累計貶值已達14.5%。人民幣被動大幅升值雖有利於減輕歐洲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對華壓力,但我對歐出口成本急劇上升、出口盈利空間遭進一步壓縮,而以歐元為結算貨幣的企業,正在蒙受巨大的匯兌損失。
三是中歐貿易摩擦的風險將上升。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南歐國家傳統上是對華貿易限制的主要發起者。包括南歐國家在內的歐盟諸國為應對這場債務危機,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把重振製造業作為提高就業率、盡快走出危機的重要途徑,針對我國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將進一步抬頭。
長期而言,債務危機為進一步發展中歐經貿合作創造了新契機。中歐均高度重視雙邊經貿合作。歐盟3月份出台的《歐洲2020戰略》視我國為未來十年歐盟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我國當前經濟增長強勁,快速發展的內需市場對歐盟擺脫危機、實現經濟復甦至關重要。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和2009年流入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分別下降40%和29%,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經營困難,中東歐國家更是因缺乏資金而難以實施基礎設施項目,為此對我國企業前往投資寄予較大期望。4月底,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率新一屆歐委會大型代表團訪華並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5月中旬,中-歐舉行第24屆經貿混委會,雙方就中歐經貿關系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進一步確認經貿合作是中歐關系的堅實基礎。
一個繁榮的歐洲符合我國的利益。筆者認為,在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形勢下,我方有必要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採取有效措施夯實中歐經貿關系基礎,進一步促進對歐經貿合作:
第一,鼓勵企業對歐「走出去」,將擴大對歐投資作為中歐合作新亮點。截至2009年底,我方累計對歐盟投資僅佔全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7%,且主要集中在英、法、德等發達國家,對歐投資有較大發展潛力。當前中東歐國家對資金需求更為急迫。有必要利用其較為寬松的投資政策、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較為規范的法治環境,以及歐元貶值造成的資產價格相對偏低的有利條件,推動對當地投資,並以此為橋頭堡進入歐盟其他發達市場。
第二,進一步加強對歐貿易促進工作。一方面繼續推動我國優勢產品擴大對歐出口,另一方面增加自歐進口高新技術產品和優質消費品,努力促進貿易平衡。
第三,建議主管部門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點工作,考慮在有條件、有需求的歐洲國家試點人民幣貿易結算,幫助企業規避匯兌風險。
第四,解決歐盟對華投資企業的合理關切。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抓住歐盟進行經濟戰略調整的有利時機,切實擴大中歐在綠色、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務實合作,力爭在節能環保、生物醫葯等方面取得突破。
第五,加強中歐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世界經濟恢復和發展、多哈回合談判、全球經濟治理、氣候變化等多邊事務中的溝通與合作,進一步改善我國發展建設的外部環境。
C. 地震對期貨市場的影響
日本發生近海地震對期市短期將會形成沖擊,中期對於期貨影響較小
日本地震對中國股市短期心理影響較大,中長期看對中國期市的趨勢影響不大。從宏觀因素看有正有負,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匯率和國際資金流向的影響,一個是通過經驗研究,一個是通過實體經濟的影響。首先對於匯率,我們認為日元走強符合日本政府的意圖。當然未來演繹的可能性有兩種,一種在於認為日本剛從衰退中復甦的經濟可能受到地震和海嘯的重創,增長將倒退,日元貶值。 另一種情形,日本災後重建將帶動需求,這樣可以吸引資金到災害國進行重建,從中長期看,日元升值概率較大。從地震第一天看,日元先貶後升。無論是哪一種情形,日本負債較高,這樣向外舉債的可能性較高,維持日元強勢對日有利。從其它地震國的經驗看,本幣基本走強。如果日元升值,那麼美元升值的可能性小。我們維持年度策略的觀點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下對中國股市看好。 其次,經驗研究表明,地震國的股市出現趨勢性下跌可能性較大,但是非地震國不受影響,從歷次的大地震如 95 年神戶大地震、 04 年印尼海嘯、 08 年汶川大地震,對於美國、周邊國家以及東南亞經濟、股市、期市的影響並不大。最後,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需求端,由於震區物流系統較大的破壞、人員的巨大傷亡和核電設施的不確定性對日本經濟影響負面,這對我國貿易影響負面。
從板塊影響來看,邏輯在於地震國的優勢產業的供給沖擊帶來成本的上升,使得替代行業受益,而進口原材料行業受損(取決於相關存貨的多少)。從產銅國的智利大地震來說,地震後銅的供給緊張,並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接近 10% 。對應期市的銅板塊出現了交易性機會,隨後確定地震遠離產銅區,相關個股隨後沖高回落。日本是主要的鋰電池、晶元等消費電子以及高端製造業的產地,由於供給沖擊,國內替代的產業受益。
對市場的影響,主要影響因素還是對於他國國內影響較為更大。倒是目前我國的通脹依然在高位,通脹預期有所反復,但是回到 12 月和 1 月出台密集調控的預期可能性不大,日本地震也將降低這種可能性,盡管還不能排除未來仍有貨幣從緊的措施。
D. 股市行情對國際期貨市場有影響嗎
在我國期貨市場活躍對股市有影響嗎? 有影響,今年這波行情已經有影響,最新的行情是鋼鐵,建議你對比上海鋼材期貨的數據。 期貨市場活躍那會促進股市的上漲嗎? 這個你沒有提問具體,期貨是分類的,譬如金融期貨,它既有助漲的作用也有反作用。簡單的說,會相互表現,互相應正對方,大體上,他們的走勢是一樣的。
E. 股指期貨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股指期貨是一種比較成熟的金融工具,就好比大宗商品期貨一樣,為的是讓投資者都能比較直觀的看到市場對未來股指的運行方向,有了股指期貨投資人就不必過度擔心隔夜信息差導致股指大幅高開、低開所帶來的短期風險,同時起到一個調節運行節奏的作用,有股指期貨,大盤股指就不會輕易的大幅波動,導致資本市場的劇烈震盪,中央加速出台股指期貨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打擊市場中頭投機力量,鼓勵投資者購買業績優良,成長性良好的公司股票,避免出現07到08年那種整個市場的大幅波動,導致千千萬萬的股民被套,穩定了中小股民的投資信心,資本市場才能良好的發展,畢竟,資本市場的根本是上市公司的融資和分紅,祝您投資順利1
F. CRB指數對中國期貨市場有怎樣的影響
CRB是美國大宗商品指數,CRB的漲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期貨市場的走向,一般情況下是同漲同跌的,但是不排除國內特殊政策對個別品種的特別政策影響。建議只作為參考,不要以此作為交易依據。
G. 國外期貨交易所價格對我國期貨價格有什麼影響
國外的 豆 油 銅 金 都掌握這現貨市場的定價權,所以外盤的浮動直接影響國內價格,因為這些我們都需要進口的,美元代表著美國的經濟,貶值意味著通脹,增值意味著通縮。
H. 我國金融期貨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中國金融期貸市場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我國金融期貨交易立法滯後、不健全,致使中國金融期貨市場面臨著諸多法律風險。目前我國金融期貨市場上法規欠缺,立法層次低,金融期貨市場中的合約在法律范圍內無效,合約內容不合法律規范,或者是因對方破產等原因,使合法的合約無法執行而造成的風險。
(二)管理機構過多,從而導致管理混亂。中國現有諸如中國證券會、國務院有關職能部門、地方政府、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等管理機構。而且這些機構還存在著一定的權屬不清,政出多門現象,使得金融期貨市場難以適從,這勢必會造成市場混亂,競爭無序等現象的發生。
(三)缺乏真正的市場均衡價格。使得金融期貨市場面臨著價格風險。由於金融期貨的杠桿作用,它們對其相關聯的基礎金融工具如股票指數、匯率、債券價格的變動極為敏感,波動的幅度比基礎市場變化大。由於金融期貨市場發育不成熟或是突發事件導致金融期貨的轉讓很困難,或要轉讓就要面對價格大幅度下跌的風險。而由於政府的宏觀政策或對相關市場的調控都會影響到金融期貨的價格,也會使其收益產生不確定性。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幾點對策
(一)完善金融期貨市場監管的法律體系
我國正處在金融期貨市場發展的初期階段,要不斷推進我國金融期貨市場法律監管體系建設,實現該法律體系建設的專業化、系統化、透明化。在後金融危機的形勢下,立法思路上要遵循科學借鑒原則,具體說來,一方面是加快立法,在數量上滿足金融期貨市場自身發展需要;另一方面要針對現代金融發展的快速、復雜、多變的特點,提高立法技術和專業水平,避免體系內部各法律法規出現相互矛盾或產生歧義。以建立一個結構合理、互為補充、協調一致的高質量的金融法律體系。並注意金融法律體系與其他法律法規之間的配套和協調。
(二)規範金融期貨市場管理秩序
1.外部監管體系如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交易所要在監管方面保持協調一致共同審定上市期貨合約,對從事期貨經營、期貨結算、咨詢等相關機構的設立進行審核並對其業務活動實施監管。
2.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不論是內部的風險管理制度還是外部的監管制度,其核心均在於發現金融期貨交易中潛在的風險,保證期貨交易有秩序順利地進行,而信息披露制度正是發現問題的關鍵手段。
3.加強政府監管和行業管理。盡快建立更具有權威性的全國統一的期貨交易管理委員會,其職能部門的設置可參考CFTC組織;在實施期貨監管時,政府應注意發揮期貨協會的作用。政府自身也應注意保護民主決策機制,不斷增強監管行為的合理性。
(三)加強基礎市場的建設,為期貨市場價格的均衡提供有力支撐
基礎的穩定為減少金融期貨交易中一些不必要的風險提供了一個長期有效的保障。作為一個新興市場,股市的遺留問題還很多。政策市場和資金推動型的不成熟股市的特徵也十分明顯,如果證券投資基金控制股票風險都達不到一定的成熟度。把基金的一些市場行為拿到股指期貨上,恐怕只能加劇基金和股指期貨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加緊完善基礎市場的建設。
I.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期貨市場有影響嗎
去年這個影響就已經產生了,下面鏈接就有文章說明:
http://www.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JL,20070823,001389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f2da701009nmi.html
J. 金融危機對我國期貨市場的影響
美國的金融危機,這個話題幾乎家喻戶曉。但是,如何去認識這一演變過程,防患於其然,這雖然不是你我考慮的問題,而是中國管理層,央行研究的大事,也是全球各國政府反思的大事。但其中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有利於正確認識個人和單位今後的投資方向。
美國次級債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別設立於1938年和1970年,屬於由私人投資者控股但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機構。兩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從抵押貸款公司、銀行和其他放貸機構購買住房抵押貸款,並將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後打包出售給其他投資者)其對象就是信用等級較差的美國公民,由於美國過渡消費習慣,這種只需付息就能住房的美國人群在房產形勢好的情況下很受青睞,規模相當大,而且次級債公司的債券和股票向全球開放,可以說是很多國家都多少有點。但是07年起,美國房市開始出問題了,次級債也隨之大幅縮水並逐漸演變成所謂的金融危機。 美國幾大投資銀行提供大量融資政府背景的房利美,房地美因此造成巨大壞帳。而次級債公司及幾大投行的股票應聲下跌,這樣一連串的問題馬上影響到全球。與此同時,國際投機資金又興風作浪先是惡炒有色,後又惡炒石油期貨(08年7月曾接近150美元/桶)等資源類期貨,最終又大肆做空(08年12月初不到35美元/桶),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也就一發不可收拾。金融危機的根本性的標志是創立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銀行在08年9月宣布破產,全球金融股集體跳水,世界一片驚慌。我們看到俄羅斯股票單日跌幅19%而表示擔憂時,沒幾天冰島股指單日跌幅高達75%,創造了世界歷史記錄,國家信譽也受到嚴重的打擊。回顧這一切的同時,我們中國也出現了中國平安投資歐洲富通集團238億人民幣造成巨虧,風趣的網民稱6000萬年薪的馬明哲投資水平比一般股民還要臭,當時投資損失高達95%;中信集團設在香港的中信泰富受澳元大幅貶值而在澳洲鐵礦石外匯合約上造成155億港幣巨大虧損(最近報導實虧99億港幣),國內的中國遠洋(浮虧53.8億),中國鋁業(140億美元對外股權投資力拓英國損失80%)、江西銅業等等一批上司公司在期貨市場和外匯市場上翻船,美國雷曼兄弟銀行破產後,我國上市銀行08年9月披露的信息有:建行19140萬美元、工行15180萬美元、中行7562萬美元、交通銀行7002萬美元、招行7000萬美元…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債券,中行還貸款給美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5320萬美元,我看形成的虧損將是很大的。另外,中國政府在美國的6200多億美元的國債似乎也成為美國人要挾中國政府的「銀質」,因此金融危機下,我國也不會獨善其身,直接損失會相當大,簡接影響還難以預測。
如今各國紛紛出台了以降息、減稅、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等救市政策,似乎金融風波暫告段落。其實我認為本次金融危機其實還未結束,前階段的國際匯率又開始燥動了,各國政府在這個復雜的政治、經濟利益中會運用貨幣杠桿來達到自身利益,一場沒有硝煙的貨幣大戰必定會爆發,我看這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金融貨幣政策研究較深的朋友來說,又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目前我國政府通過大幅降息倒逼20多萬億元城鄉居民銀行存款余額進入消費和投資領域來緩解危機,其實危機的深化與否,看保障。如果居民沒有後顧之憂,沒有活下去的擔憂,沒有結婚的擔憂,沒有生孩子的擔憂,沒有教育的擔憂,沒有養老的擔憂,那麼,消費就不會萎縮得很厲害。相反,如果生老病死、教育和養育都要擔心,居民的消費水平一定是低下的,消費的萎縮就會更加嚴重。如果靠政府投資和消費來刺激,也只有短線之功,卻能引發更多社會矛盾。所以,發達國家面臨危機,首先一定要解決的就是保障問題。這也是二戰前的危機中發達國家國內相對穩定的原因。相反,那些缺乏保障的國家,卻更容易亂,經濟更容易有危機感。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