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軾《水調歌頭》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
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裡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屋裡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
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1)美玉原油期貨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代了寫詞的過程: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二、作品鑒賞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
B. 真知像美玉,深藏在岩芯,真知像原油,奔涌在地底,仿寫一句
真知像鑽石,深藏在地底
真知像美玉難找 因為它深藏栽岩芯;
真知像白雲太高 因為它高掛在天上;
真知像水藻太深 因為它隱藏在海底;
真知像原油難找 因為它奔涌在地底.
C. 根據《真知》填上合適的內容,再仿寫一句。
真知不像嘩啦啦的小溪,俯身就能將溪水捧起
真知不像紅艷艷的桃李,舉手就可摘下它的果實
它像美玉,深藏在岩芯
它像原油,奔涌在地底
只有用探索這部鑽機,才能探知它的秘密
真知不像五彩的鵝軟石,彎腰就能將鵝軟石拾起
真知不像火紅的楓樹,抬手就能摘下他的楓葉
它像人參,生長在峭壁
它像珍珠,躲藏在蚌里
只有用發現這雙眼睛,才能發現它的秘密
D. 真知這首詩歌的意思
真知 真知不像嘩啦啦的小溪,俯身就能將溪水捧起;真知不像紅艷艷的桃李,舉手就可摘下它的果實。它像美玉,深藏在岩芯,它像原油,奔涌在地底。只有用「探索」這部鑽機,才能探知它的秘密......
你說的是這首詩歌么?
用手捧起溪水或者用手採摘果實是很容易的,但是真知卻沒有那麼容易;
美玉都是深藏在玉石之中,外表看不出來,只有打磨、切割才能看到;
石油是深藏在地底的,表面上開不出來哪裡有石油,只有利用鑽機才能將石油打出來;
真知就像美玉和石油一樣,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才能得到它。
E. 在《真知》這首詩歌中作者把「真知比作什麼和什麼
美玉和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