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期貨合約 > 期貨期權論文

期貨期權論文

發布時間:2021-04-06 09:19:20

A. 求金融風暴對期權期貨的影響(最好是材料,我寫論文用,謝謝)

金融界11月6日訊 在過去的10月對所有期貨人來說都是無法忘懷的,國際期貨「空襲不斷」,國內期貨更是應聲暴跌,出現了全部品種跌停的奇觀,「我們正在瘋狂平倉」已經成為大多數人必要工作
隨著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商品期貨市場風聲鶴唳。本文關注的重點在於探討金融危機給商品期貨市場帶來的具體影響,以及不同商品應採取的應對策略。

一、金融危機對商品期貨市場的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正逐漸從美國本土擴散至全球,包括歐洲大陸、亞太地區、南美地區甚至大洋洲在內的主要經濟體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它對於商品期貨市場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雖然各種商品不一而足,但金融危機對他們的影響也表現出一些共性。

首先,金融危機爆發的短期內,由於流動性緊縮,信貸市場的緊張程度空前,導致所有的投資市場都遭受資產拋售的壓力,商品期貨市場的直接反映就是集體暴跌。因為次貸危機導致金融機構信譽下降,從而引發信貸市場整體收縮,直接導致機構減少在商品市場中的頭寸,以獲得更高資金流動性。資金流失是市場急跌的罪魁禍首。

其次,隨著恐慌情緒的蔓延,原有金融體系受到體制性的質疑,令多數市場過度反應,進一步放大了風險,很多品種連續跌停,市場信心無處可覓。信用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但此次危機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金融體系賴以生存的基礎。風雨飄搖的華爾街引爆了一個又一個的重磅炸彈,同時也牽動金融市場脆弱的神經。然而信心打擊容易,恢復困難,絕非一日一時之功,市場依然疲弱難振。

再次,實體經濟最終必將受到牽連,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將不同程度地打擊大宗商品的消費,經濟增長的恢復以及市場信心的建立將是一個緩慢而曲折的過程。當今社會,金融與實業已經難以分割,信貸緊縮將會直接影響企業生產,流動性匱乏將降低商品消費,一旦信貸、生產和消費三者之間形成惡性循環,就會導致經濟衰退。實際上,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製造業企業面臨腹背受敵的困境已經明確發出了經濟放緩的風險預警信號。雖然此次金融危機目前還未演化成真正的經濟危機,但是它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同樣不可低估,尤其是它發源於房地產市場,那麼與之相關聯的大宗基礎商品市場的復甦必將備受煎熬。

二、商品期貨在金融危機下的不同反應

但在這種普跌的格局下,各種商品由於自身的特性和供需決定了其受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開放性強的品種受到的牽連和打擊大,而國內相對封閉的品種其走勢仍然具有自己的獨立性。

由於全球經濟明顯放緩,大宗工業品消費備受打擊,尤其是能源化工類產品的價格在此輪暴跌中損失慘重,且後市仍不樂觀。此次商品大幅走熊基本是以原油價格跳水領跌的,截至目前原油價格回落幅度已經接近50%。預計在發達國家經濟穩定以及中國未來增長模式變得明朗之前,原油及油品期貨將難於尋獲底部,而相關能源化工類品種弱勢難改。

金融危機導致有色金屬價格大幅下跌,其中影響路徑不外乎兩條。首先,始於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市場恐慌情緒彌漫,作為金融市場組成的一部分,金屬市場受到的沖擊自然不可避免,系統性風險對投資者信心造成嚴重打擊,直接導致了金屬價格的下跌。其次,從更長遠更深層次的角度考慮,金融危機波及實體經濟,將導致全球工業品需求下降,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波跌勢當中工業品的跌幅要大於農產品的原因。資金撤離金屬期貨市場的意志顯得較為堅決,在這種情況下金屬的供需基本面暫時失效,金屬的金融屬性特徵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本輪經濟周期變化中,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是一種必然,中期而言不論是銅價、鋁價還是鋅價都仍然具備進一步的下跌空間,只是不同品種其下跌空間有所差異。

對於農產品而言,由於大部分為必需品,其需求彈性較低,金融危機更多體現在資金層面的影響頗大,但對於商品自身的價值影響較小,最終歸根於其自身的供求關系。其中,強麥期貨價格,除了取決於政策主導的小麥現貨價格的走勢外,作為市場化運作的期貨品種,國際金融商品市場變化的影響不容忽視。當然,從根本上說,現貨價格是期貨定價的基礎,相對於現貨市場中硬麥與強麥約100——150元/噸的價格差距而言,經過9月以來行情的大幅回落,期貨價格基本得到修正。預期強麥期貨價格將在政策與外盤的雙重影響下尋求與現貨小麥價格的「均衡點」,並隨後步入小麥現貨穩中攀升的同步軌道。

大豆方面,原油價格回落減少了對豆油作為生物燃料的需求,但對大豆的食用需求並不會因為經濟危機而大幅減低,所以相對於其他工業等商品走勢,大豆在跌到一定程度時,市場將重新回到大豆的供需基本面上來考慮。

在多數商品受累於金融危機大幅下挫的過程中,黃金的走勢特立獨行,這主要是由其特殊的金融屬性決定的。近期黃金市場的走勢令人難以捉摸,波動的幅度擴展以及多空頻繁轉換,並且表現出不同以往的猴性。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作用。首先,黃金正是唯一一種沒有信用風險的投資品,因此信用體制的風險規避似乎除了黃金別無選擇。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目前全球金融市場上最突出的問題是流動性緊縮仍然未得到緩解,歐元三個月借貸成本仍然在歷史高點附近,這就使得各大投資市場上都缺乏資金的推動,黃金期貨市場亦不例外。目前黃金期貨的基金多頭持倉連續下降,凈多持倉水平仍未恢復到2007年10月以後的高位水平,顯示了基金在金市的做多意願仍然不強。因此,金價雖然數度沖高,然而戰果有限,即便是在全球股市以驚人的幅度崩跌的過程中,黃金亦未能守住900美元水準。

另外,因全球市場遭受恐慌性拋售,引發投資者全線出售資產以滿足其流動性需求,黃金自然首當其沖。並且,美元兌歐元上漲,令以其計價的黃金相對於其他國家投資者來說更加昂貴。風險厭惡情緒升溫也加速了金市的賣盤。金融危機對黃金帶來的影響多空都有,具體的行情走勢需要視當時的主導因素來定,而長期來說,由於救市措施帶來了美元增發勢必埋下通貨膨脹的種子,將來還將引發新的一輪商品價格上漲,那麼金價將重獲支撐。

三、後市展望與應對策略

總體來說,筆者認為,金融危機將會促成商品價格的泡沫清洗,加速商品價格的觸底。從長期來看,由於各國政府尤其是美聯儲在控制危機的階段不計代價濫用信用,將為未來種下通貨膨脹的禍根,下一輪商品牛市仍將由通脹引爆。在金融風暴延續的階段,建議投資者順勢而為,控制倉位,同時等待觀察整個商品市場觸底時刻的到來,我們預計這一過程大約要持續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雖然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但我國經濟發展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的經濟形勢整體仍然維持健康的發展,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有限。並且國內的農產品期貨除大豆以外,其他品種的運行都相對封閉。因此,對於一些受國際價格變化趨勢影響有限的品種,我們更多需要考慮國內政策以及內需對它的影響,相信在國家相關扶持農業的政策出台以及宏觀調控的指引下,今年年底以及明年我國的相關期貨品種將會呈現觸底反彈的走勢。

B. 求大神發幾篇和期貨有關的英文論文,用來做翻譯用的,每篇最好能在20頁以上,謝謝啦!!!

論文到中國知網下載,找那些知名刊物上發表的文章。那裡什麼類型都有。

C. 金融衍生工具論文

金融衍生工具特點及風險管理
金融衍生工具是基於或衍生於金融基礎產品(如貨幣、匯率、利率、股票指數等)的金融工具。與其他金融工具不同的是,衍生工具自身並不具有價值,其價格是從可以運用衍生工具進行買賣的貨幣、匯率、證券等的價值衍生出來的。這種衍生性給予創新工具以廣闊的運用空間和靈活多樣的交易形式。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最為普遍運用的衍生工具有金融期貨(financialfuture)、期權(option)和互換(swap)。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點

目前,通過各種派生技術進行組合設計,市場中已出現了數量龐大、特性各異的衍生產品。主要有:1 衍生工具與基礎工具的組合。如期貨衍生產品與基礎工具的結合,即有外匯期貨股票期貨、股票指數期貨、債券期貨、商業票據期貨、定期存單期貨等形形色色的品種。2 衍生工具之間的組合,構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權除了以基礎工具為標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進行組合。可構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權除了以基礎工具為標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進行組合。可構造出「期貨期權」、「互換期權」一類新的衍生工具。3 直接對衍生工具的個別參量和性質進行設計,產生與基本衍生工具不同的衍生工具。如期權除了「標准期權」之外,通過一些附加條件,可以構造出所謂「特種衍生工具」,例如「兩面取消期權(binarydoublebarrierknockoutop tion)」、「走廊式期權(corridor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中具有無數種創造派生產品的技術,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衍生工具的價值受制於基礎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或者衍生產品是由傳統金融產品派生出來的,由於它是衍生物,不能獨立存在,其價值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相應的傳統金融工具。這類能夠產生衍生物的傳統產品又稱為基礎工具。根據目前的發展,金融基礎工具主要有三大類:1 外匯匯率;2 債務或利率工具;3 股票和股票指數等。雖然基礎工具種類不多,但是藉助各種技術在此基礎上都可以設計出品種繁多、特性不一的創新工具來。

由於是在基礎工具上派生出來的產品,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價值主要受基礎工具價值變動的影響,股票指數的變動影響股票指數期貨的價格,認股證跟隨股價波動,這是衍生工具最為獨到之處,也是其具有避險作用的原因所在。

(二)衍生工具具有規避風險的職能

金融創新能夠衍生出大量新型的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投放在金融市場上,強有力地促進了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傳統的金融工具滯後於現代金融工具,表現在其都帶有原始發行這些金融工具的企業本身的財務風險。而且,在這些傳統的金融工具中,所有的財務風險都是捆綁在一起的,處理分解難度相當大。隨著把這些財務風險松綁分解,進而再通過金融市場上的交易使風險分散化並能科學地重新組合,來達到收益和風險的權衡。

(三)衍生工具構造具有復雜性

相對於基礎工具而言,金融衍生工具特性顯得較為復雜。這是因為,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如對期權、互換的理解和運作已經不易;另一方面由於採用多種組合技術,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為復雜,所以說,衍生工具構造具有復雜性。這種情況導致金融產品的設計要求高深的數學方法,大量採用現代決策科學方法和計算機科學技術,它能夠模擬模擬金融市場運作,在開發、設計金融衍生工具時,採用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同時也導致大量金融衍生新產品難為一般投資者所理解,難以明確風險所在,更不容易完全正確地運用。

(四)衍生工具設計具有靈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設計和創新上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這是因為可以通過對基礎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種組合,創造出大量的特性各異的金融產品。機構與個人參與衍生工具的目的,有三類:一是買賣衍生工具為了保值;二是利用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進行投機牟以暴利;三是利用市場供求關系的暫時不平衡套取無風險的額外利潤。出於各種復雜的經營目的,就要有各種復雜的經營品種,以適應不同市場參與者的需要。所以,衍生工具的設計可根據各種參與者所要求的時間、杠桿比率、風險等級、價格等參數的不同進行設計、組合。因此相對其他金融工具而言,衍生工具的設計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五)衍生工具運作具有杠桿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運作時多採用財務杠桿方式,即採用交納保證金的方式進入市場交易。這樣市場的參與者只需動用少量資金,即可控制資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約。期貨交易的保證金和期權交易中的期權費即是這一種情況。財務杠桿作用無疑可顯著提高資金利用率和經濟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巨大風險。近年來,一些國際大機構在衍生工具的交易方面失利,很大程度上與這種杠桿「放大」作用有關。

(六)衍生工具交易具有特殊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集中性,從交易中介機構看,主要集中在大型投資銀行等機構進行。美國目前佔了全球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相當比重,但是在美國3000多個金融機構中,只有300多個從事此類交易,而且其中10家大型機構即佔了交易量的90%,可見交易的集中性。二是靈活性,從市場分布看,部分交易活動是通過場外交易方式進行的,即用戶主要通過投資銀行作為中介方參與衍生工具交易,投資銀行代為尋找對家或直接作為交易對手個別進行,這些交易是非標准化的,這說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管理

90年代以來,全球幾乎每一場金融風暴都與金融衍生工具有關。在巴林銀行風波前後,國際上曾發生過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額損失的事件。1994年,美國奧蘭治縣政府由於從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失敗,造成20多億美元巨額虧損,不得不宣布破產;美國大衛阿斯金投資銀行,由於預測利率走勢失誤,損失了6億美元;因衍生工具交易,日本東京證券公司損失了3 2億美元,德國冶金公司損失18億美元,中國萬國證券公司損失了1 5億美元。據統計,1987—1995年7月,見諸報端的這類重大損失多達113則,總計虧損162億美元,其中80%的事件是1994年以來發生的。雖然,近年來衍生工具市場出現了一系列重大虧損事件,但衍生工具仍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國某金融研究機構最近向數百名最終用戶調查他們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看法,80%的人認為,金融衍生工具成功地為他們提供了套期保值,60%的投資是有盈利的,只有11%的人說賠了錢,約50%的人認為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管理、健全有關法規已迫在眉睫。

(一)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程序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是指經濟主體通過對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分析,選擇相應的手段,以最小的成本,努力消除或減輕資金流動中不確定因素的消極影響,以達到最優目標的過程。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分為三個程序,它包括風險的分析、方案設計、實施和評估。

1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分析就是認識和鑒別金融工具交易活動中各種損失的可能性,估計可能損失的程度,它是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決策的基礎。由於金融衍生工具風險具有普遍性和損失大等特點,故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識別和分析十分重要。(1)分析各種裸露因素。①分析哪些項目存在金融衍生工具風險,受何種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影響。②分析各種資產或負債受到金融衍生工具風險影響的程度。通過對裸露因素的分析,管理者就能夠決定哪些項目需要加強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並根據不同的風險制訂不同的管理方案,以取得最經濟、最有效的結果。(2)分析金融衍生工具風險成因。通過對風險成因的診斷,就可以分清哪些風險可以迴避,哪些風險可以分散,哪些風險可以減輕。例如,貸款對象引起的信用風險可以迴避,企業業績引起的證券市場風險可以分散等,從而作出相應的決策。(3)進行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衡量和預測。衡量風險的大小,確定各種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相對損失及緊迫程度,並對未來可能發生及其變化的趨勢作出分析和推斷,為決策提供根據。進行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衡量和預測,可以通過制定模型等進行。

2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方案的設計

根據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分析,確定了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的目標之後,就必須考慮風險管理的對策,擬定防範方案。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的對策,基本上可劃分為控制對策和財務對策。所謂風險控制對策,是指管理者採取某些控制措施來減少可能出現的損失,主要包括風險迴避、損失控制、風險分散、風險轉移等。所謂財務對策,是指管理者使用某些財務措施來處理可能發生的損失,包括風險的財務轉移(如保險)和風險自留等,對不同的風險可以採取不同的對策。在選擇恰當的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對策時,必須確定每一種對策或組合對策的成本和其他後果,探索和擬訂各種可能的方案,為了使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取得最好的效果,管理者必須根據各種風險和裸露因素的特徵、經營目標、經濟環境、技術手段等特點,對擬訂的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然後再綜合比較和分析,從中選取最理想的方案。

3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的實施和評估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方案確定後,必須付諸實施,實施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的效果和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過程中內在風險的大小,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在執行決策的過程中,對決策的評估也是相當重要的,通過評估,可以檢測一定的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措施是否收到預期的效果,也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風險管理對策,以適應變化了的實際情況,達到進行風險管理的目的。

(二)完善風險管理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經過曲折復雜的發展過程才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其中既含有沉痛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並且從正反兩個方面進一步豐富了國際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管理的經驗。

1 形成有序的市場機制

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首先必須深刻認識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風險管理關系市場命運,是市場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欲求市場健康發展,根本大計是形成一個有序的市場機制,這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從失敗到成功的基本經驗,也是各國衍生工具市場發展實踐的共同經驗。國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發展實踐證明,任何一個有序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必須具備以下四個基本條件。(1)市場制度的穩定性。市場制度穩定是指市場制度不會因各種風險而受到威脅,甚至在發生嚴重危機時,也能採取應變措施補救。(2)市場交易的公正性。市場對所有參與者都是公平的,不應受操縱,也不允許欺詐和不正當競爭,信息是公開的。(3)市場運作的規范性。市場運作的規范性是指市場運作既是有效率的、流通順暢的,又是在統一規則下有序進行的。(4)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性。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性是指市場對投資者的合法收益要給以法律上、市場運作上的保障,使投資者的收益能按時、按量進入帳戶。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運行,達到上述基本條件,才能贏得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市場才能發展。但是,上述四項條件的形成和確立,首先都是取決於對風險處理的能力。如果市場本身缺乏風險管理制度,顯然談不上市場的穩定性,市場不穩定,就難以正常有序地運作,市場公正性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更保障不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2 對會員實行嚴格管理

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管理的對象,主要是對會員實行嚴格的管理。國外對會員實行管理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1)資產控制。期貨交易所對會員進行資產控制,並不是看會員注冊資本多少,而是看其是否擁有與其交易部位相適應的流動資金數額。所以世界各國普遍根據會員的類別,如本戶會員(自營)、經紀會員、非結算會員、結算會員(各國會員結構不同類別、名稱各異)及其在交易中帶來的風險程度,規定出會員必須維持的資本凈值。會員用於期貨的凈資本過多,意味著其持有的倉位過大,風險過於集中。對此,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明確規定:結算會員的調整凈資本達到分隔客戶資金的6%時為預警水平。當結算會員凈資本逼近預警水平時,每月必須受到主管單位的監督,甚至個別情況實行每日監督。實行上述規定後,許多國家的期貨交易所和結算公司還按照會員的凈資本,規定出會員每次為客戶或公司進行交易的合約數量,稱作持倉限額,依此作為監督會員的依據。(2)保證金管理。保證金一般是根據一定時間的價格波動幅度和會員的借貸信用狀況,同時考慮結算方法和時限後確定的。但是,各國的實踐表示,確定一個比較合理的保證金水平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許多國家在執行過程中經常根據市場的實際價格波動情況而出必要的調整。例如,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恆生指期貨價格波動600點為參數的,1987年崩市事件期間價格大幅度滑落,保證金水平卻未作及時地調整,結果吃了大虧,事後汲取了教訓,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時,便及時調整保證金水平。各國在具體做法上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凈額保證金辦法(買入同賣出17金融衍生工具特點及風險管理合約軋差後的倉位凈額),採用這種辦法的期貨市場較為普遍。另一種是總額保證金辦法(買入與賣出合約相加後的倉位總額),目前實行這種辦法的只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紐約商品交易所和香港期貨交易所。(3)實行結算會員基金。實行結算會員基金,是近20年來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價格波動起伏較大的背景下,對會員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其目的是讓製造風險者集體承擔市場風險。美國在開始推行時,稱為結算會員信用擔保金,之後許多國家也相繼實行這種管理方法。例如,新加坡實行了結算會員共同契約制度;香港是在汲取股市教訓之後作為一項重大改革措施而實行會員基金制度的。在如何確定提取比例方面,各國做法不盡相同,但實踐證明,推行結算會員基金對於增加結算保證能力、嚴格會員管理是很必要的。

3 完善結算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管理的基本條件是建立完善的結算制度,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以少量保證金為保證的信用交易,其本身潛藏著高倍數風險。金融衍工具交易開始,就意味著風險的發生,首先是通過結算反映出來的,而且規避風險也是通過結算進行的。因此,實行風險管理應主要依靠結算運作系統進行。但欲要結算系統有效地運作,就必須從制度上做出周密的安排。這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周密的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結算涉及內容既包括保證金、每日結算,又包括會員監督和財務保證,設計時既考慮各項內容構成的要素條件,又要注意彼此之間的聯系。在結算運作方式上,既要適應已經上市合約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金融衍生工具種類的延伸;同時還應注意市場內外相關條件,尤應注意國際間金融衍生工具結算方式的銜接。國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發展實踐表明,建立金融衍生工具結算制度,有兩項基本原則是必須遵循的。第一,設計結算制度的根本出發點,應是從有利於對風險的防範、規避和控制出發;第二,維護保證金、每日結算、財務稽核和財務保證之間的內在聯系,注意提高結算系統整體抗險能力。許多國家都是按照上述原則和市場細分的特點,普遍形成了一套保證金與每日結算緊密聯系的雙向運作系統,其運作程序大體是:客戶保證金交與經紀人,然後由會員經紀人或非結算會員以及本戶會員交與結算會員,最後由結算會員交與結算公司(所)構成擔保或附屬擔保,每日結算會員在結算公司的合約,根據當日進倉及平倉的相對數結出合計,並計算出會員翌日開市前應向結算公司(所)交付或收取的結算額。實踐證明,這樣一套結算運作系統不僅有利於分層控制,減緩風險積累程度,對於提高結算系統整體抗險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

4 建立合理的結算機構

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運行,關鍵在於建立符合風險管理要求的結算機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結算機構不應是一般的財務會計機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交易集中,每天成交數在萬計的合約,金融衍生工具價格瞬息萬變,大量的資金在投資者、經紀商、會員、結算會員以及結算機構之間頻繁流動,如果僅依賴交易雙方或者一般財務結算部門辦理結算,顯然是難以勝任的。國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發展,才終於找到了既適合結算運作,又能滿足風險管理要求的金融衍生工具結算機構模式。這種結算機構模式的基本特徵是:直接介入交易,充當買賣雙方結算的對手,並承擔結算風險和財務保證。各國實踐證明,只有以這樣的結算機構為核心,才能構成上述的結算制度有效地運作,防止虧損的累積,又可通過財務稽核及時察覺運營和財務上的漏洞,從而為財務安全提供保證。同時也有利於對市場風險實行水平控制。所以,世界各國都將以這種結算機構模式為核心的結算制度,視為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運行基石,並以此作為評價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

5 實行法制化管理

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管理應在政府支持與監督下,實行法制化管理。第一,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組成部分以來,各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不同程度地成了國際投資的重要領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和金融衍生工具價格對各國經濟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影響金融衍生工具價格變化的各種因素也相應超越了國界,特別是來自外部的某些不確定因素,經常使金融衍生工具價格發生劇烈波動,甚至某些有影響的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出現點變化,便迅速波及到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引起金融衍生工具價格的大起大落。這種受外部因素影響而形成的風險,不僅從整體上影響到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穩定與發展,而且也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這種系統風險,僅靠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加強管理是難以解決的,因此必須強化國家的法制化管理。第二,各國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一般都是按照自律原則高度組織起來的。為了實行自行管理,在組織結構、運作規則、市場紀律等各個方面均採取了一整套措施,以充分顯示自律活力。但是自行管理的對象畢竟是自己的事業,因此難以避免管理者脫離自律目標而謀取個人利益,對同行出現的操縱市場和欺詐等不正當行為,難免出現迴避「家醜」和處理不當的情況,從而既影響了公平競爭,也損害了投資者合法權益。因此,世界各國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較普遍地採取了市場自律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制度措施,並且納入了法制化軌道,美國、日本等國在這些市場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世界主要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監管之風盛行。特別是1995年,一些大金融機構,由於交易員違約進行金融創新工具交易,導致破產後,各國金融監管進一步加強。

益。因此,世界各國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較普遍地採取了市場自律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制度措施,並且納入了法制化軌道,美國、日本等國在這些市場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世界主要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監管之風盛行。特別是1995年,一些大金融機構,由於交易員違約進行金融創新工具交易,導致破產後,各國金融監管進一步加強。

D. 我現在急求一個題目,有關於畢業論文的,我是學金融學(證券期貨專業)的,要寫和證券期貨相關的論文!

期權平價關系
供需對期貨影響
證券市場有效性檢驗

E. 請問誰有期貨與期權的套期保值對比圖嗎具體的數據

閃牛分析:

我做了個圖,是以加工廠需要幾個月後進貨,相當於持有現貨空頭時,分別用期貨和期權進行套保時的效果圖,圖片如下。 簡單說明下,期貨套保時,期貨大體上能和現貨對沖,套保效果較好,效果圖收益基本為0附近的直線。 期權套保時,因為期權需要保利金投入,現貨上漲時,收益為負,負值就是權利金,但現貨下降時,期權套保可以享受現貨下降時的更多收益。 兩種套保方式更有優缺點,寫論文時,你要重點展開說呀,而且最好有實例,拿出交易數據。

F. 8000字以上的金融相關論文

相關範文:

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僭越的動力機制與表現

[摘要] 虛擬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滲透與發展,貫穿著金融虛擬化的自我膨脹和擴張。貨幣虛擬化和信用創造為金融的虛擬化趨勢提供了正向的內在動力,而以金融衍生品為特徵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性不斷突破信用框架提供了逆反的規避動力。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正在國際信用體系架構、信用貨幣發行和信用對象規制等過程中不斷踐履著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關鍵詞] 金融虛擬化 信用制度 動力機制 表現

一、引言

伴隨著貨幣虛擬化的發展,虛擬經濟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緯度。以貨幣虛擬化為基礎的金融虛擬化以及對金融虛擬化正負功能影響的探討層出不窮,盡管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各執一詞,但不可迴避的是,虛擬經濟作為脫離傳統「實體經濟」范疇的新範式,在整體經濟中的比例膨脹與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張息息相關。金融虛擬性作為當代金融的一個突出特徵,其演變歷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發展態勢,在經濟虛擬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下,似乎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由弱變強、以幾何級數膨脹的趨勢和規律。
從人類經濟發展史的脈絡看,任何經濟邏輯中都留有人類的烙印,人們不僅參與經濟活動,而且干預甚至掌控經濟的內生過程,這個過程也匹配著人類經濟制度的衍生過程。諾思認為:「制度變遷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因此是理解歷史變遷的關鍵」。(諾思,2000,第110頁)經濟是一種復雜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缺陷的存在都會使經濟偏離正常的軌道。貨幣虛擬化發展趨勢和信用的不斷創設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內在動力本源,而當前國際經濟體系中金融規避行為所引發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外在制度條件。下面我們將從金融虛擬性擴張與廣義信用制度關系角度探討當前金融虛擬化如何從不同層面突破信用制度框架。

二、正向動力: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

金融活動依託貨幣運動與信用創新實現對實體財富和虛擬財富的優化配置。貨幣是金融最原始的形態和萌芽,也是金融產生的內在本原,信用則為二者的過渡創造權利與義務的外在制度保障。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的伴生與互動共同構建了金融虛擬化的正向動力激勵。
金融虛擬性的擴張過程內始於貨幣虛擬性的內在特性外化,貨幣虛擬化的趨勢是在商品的內在矛盾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矛盾,並使貨幣在表現商品價值的材質上不斷與實物背離的過程中實現的。「用一種象徵性的貨幣來代替另一種象徵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馬克思,1976,第95頁)貨幣起源於商品之間的聯系,使直接物物交換的自然過程轉向了以貨幣為媒介進行間接交換的社會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也孕育著信用。信用從一開始就具有替代貨幣流通和支付形式的原始沖動。
貴金屬貨幣的出現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它出現之前,商品交易是單純的物物交換,偶然性的存在使商品所有者面臨諸多交易「瓶頸」。貨幣虛擬性無論內在特質還是外在表現都受到貨幣形式原始狀態的制約。此時,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延續更多依賴於一種社會契約。「盡管這些條款也許從來就不曾正式被人宣告過,然而它們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樣的,在普天之下都是為人所默認或者公認的。」(盧梭,2002,第39頁)貴金屬貨幣的出現雖然緩解了商品內在矛盾,並使後者外在的表現為商品和貨幣的矛盾,卻只是為貨幣虛擬化外溢提供了可能。之所以是可能,除了實物貨幣自身價值的存在限制了價值虛擬表現外,不成熟的信用關系也從外部環境上制約著貨幣虛擬化的發生。這種可以與之結合並內化的制度框架,直到信用貨幣條件下才使貨幣虛擬化外溢成為可能。
信用貨幣(銀行券、法幣等)對貴金屬貨幣的替代從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貨幣虛擬化受貨幣材質的限制。盡管金本位、銀本位或雙本位制度是信用貨幣得以流通的基礎,但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度和信譽性仍存疑問,這種疑問在國家權威性和銀行信用性的雙重作用下被成功地解答了。此時,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已經超脫了實物商品或服務范疇,轉而將前者提升到了國家和銀行的信用層面。考夫曼(Gorge·Kaufman)有如下敘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行紙鈔(隨後被稱為通貨)的權利被轉移給政府,……或者可以這么說,通貨僅有名義價值,而且它的供給完全由政府決定。」(考夫曼,1998,第15頁)銀行信用可以創造貨幣,從而使貨幣數量實現多倍增長,存款准備金制度以及非現金結算制度的建立,為銀行的貨幣創造機制提供了前提,在此前提下的貨幣增長並不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長,而是通過銀行信用擴張來實現的,這使得原本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幣演化為純粹的價值符號,貨幣實現了虛擬化的外溢。
經濟信用化使經濟過程逐步擺脫了經濟主體自身積累的依賴,轉而依託外部資金來源的融資。由此,資本支付手段的職能被部分貨幣所有者創新為價值增值的手段。生息資本,進而虛擬資本開始登上經濟舞台。客觀地講,虛擬資本的產生是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雙重作用的結果,它亦成為金融虛擬化的開端。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帶來預期收入的資本。它是由債券(匯票)、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它們所代表資本的貨幣價值也完全是虛擬的,是不以它們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的;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並不是代表資本,那麼,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馬克思,2004,第451頁)對資本增值無限制的追求與自有資本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限制了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從而抑制了虛擬經濟的發展。此時,為虛擬資本發展保駕護航的信用制度應運而生,「還有一種促進集中的力量,這就是信用制度。」(齊威格,1997,第280頁)通過信用的媒介,一部分閑置的貨幣資本就可以由貨幣資本家貸給企業經營,使虛擬資本的積累大大超過了實體資本的積累,從而也就推動了金融虛擬化的蓬勃發展。
無論是貴金屬貨幣還是信用貨幣,他們均是在一國內部以貴金屬作為儲備而介入金融活動的。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核算也仍然以國際公認的世界貨幣——黃金作為交易的貨幣匯兌基礎,可以說,此時的貨幣虛擬化仍然提留在一國母體內部,還沒有具備佔領全球金融貿易活動的能力。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維持著黃金的國際貨幣地位,這成為虛擬資本跨越國界進行世界范圍資本配置的障礙。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性的通貨膨脹以及美國黃金儲備的大量流失,布雷頓森林體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使國際虛擬化能力終於裝備在貨幣身上,金融虛擬性也隨之超越國界限制,真正在全球范圍內來發揮其強大的虛擬化功能。

三、逆反動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規避動力

金融虛擬化過程隨著對信用制度成熟和完善要求的不斷提出而發展,兩者存在著緊密的辯證聯系。虛擬資本產生之前,金融虛擬化相對獨立於信用制度之外,它的運行更多的是一種基於貨幣內生虛擬性突破各種束縛發展壯大的自然發展過程;虛擬資本產生之後,金融虛擬化一方面得到了實現虛擬性外溢的強大信用保證,另一方面自身的獨立性又始終成為突破制度設定的框架在更大范圍實施虛擬性擴張的內在沖動。
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約束。諾思(North)認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關聯影響的框架,它們確定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講,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盡管金融虛擬化要求信用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起著制度保障作用,但這種制度保障的存在也意味著將金融創新抑制在已知制度框架內,客觀上又為金融虛擬性的擴張套上了一副無形的「鎖鏈」。畢竟金融虛擬化源於貨幣虛擬化所表現的商品經濟(或者說市場經濟)內在矛盾的作用與外化,是一個主觀意志無法控制的客觀過程,制度的衍生則是人類尋求自身價值實現得以保證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人類主觀意志對客觀規律遵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辯證地講,信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落後於金融虛擬擴張的,這就決定了早期金融虛擬化所推動的信用生成在虛擬性膨脹後又反過來成為制約其內在發展的桎梏。由此可見,金融的內在虛擬性僅僅表徵著金融具有虛擬化的傾向與能力,而其虛擬化程度是否顯著則受到不同歷史階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環境的影響與制約,這也為金融機構規避信用約束,實現虛擬創新提供了動力來源。
美國經濟學家凱恩(E.J.kane)於1984年提出規避型金融創新理論。規避創新就是指迴避各種金融規章制度的管制以期達到理論最大化的目標模式。規制型金融創新意味著內在市場自發力量與外在市場機制相結合共同迴避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所尋求的金融創新行為。凱恩的理論實際也為我們詮釋當前金融虛擬化的全球性擴張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金融市場的微觀行為主體——金融企業或機構與宏觀規制主體——政府和銀行之間,存在著自由與管制的博弈。金融企業或機構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體,其尋求的是以市場力量的自發運動來維系其價值創作、增值過程,實質上是金融虛擬化得以發展的內生動力在企業或組織制度層面的體現。而以金融穩定為宏觀目標的政府和銀行則必須兼顧雙面責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場的活力和動力,為金融企業或機構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對這種動力實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調節的范圍內,即設定並實施的規章制度框架。金融企業或機構通過創新來規避管制,一旦危機金融穩定,政府又會加以管制,這種管制將導致新一輪的規避行為。管制和規避引起的創新總是不斷交替,形成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
從當前全球虛擬經濟發展的態勢看,金融虛擬性的規避創新主要通過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創設與泛化表現出來。廣義的金融衍生品不僅僅涉及金融期貨和商品期貨合約,而且應當涵蓋基於實體標的產權證券化或債權證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組合型衍生產品。這種寬口徑金融衍生品的市場交易是對既定製度規范圈設框架的突破,它使國家決策和信用規制的對象「進化」得虛無化,從而為金融虛擬化的膨脹與擴張提供了一種逆反動力。

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從理論上講,當前金融虛擬化的擴張是失去了有效信用控制的必然結果。當貴金屬非貨幣化之後,所有的貨幣形式都失去了自然控制其在市場中流通的數量機制,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面對貨幣的不斷虛擬化顯得力不從心。此時,各國的貨幣發行主體必須依靠國家制定的信用制度來控制各國信用貨幣的供給量,約束金融虛擬化的擴張。然而,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強勢發展使得任何一個進入世界經濟大家庭的國家和地區都失去了獨立有效控制信用供給的能力。金融虛擬性擴張使國別信用制度一方面無法再為金融虛擬性提供強有力的信用保證,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金融虛擬化在全球的擴張。因此,實現對信用制度多方位、全形度的僭越越來越成為金融虛擬化在全球擴張的必然要求。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一國虛擬化貨幣主導國際信用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所設定的是以美國為中心國家,歐洲和日本為邊緣國家的世界經濟格局。在這個框架內,經濟貨幣格局表面上是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的,但實質卻是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貨幣體系。因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發達國家都在試圖維持兩個固定比率,即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率和美元與各國貨幣的固定比率。盡管1973年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使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固定比率「脫鉤」,但各國與美元之間的匯率關系卻固定下來,並且成為當今全球國際匯兌的主體,「美元金本位」成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現行國際金融秩序。例如,從美元在國際貿易中貨幣計價的比例來看,美國的國際貿易只佔全球國際貿易的13.5%,而以美元計價的國家貿易卻佔全球國際貿易的近半數,政府部門的國際資本流動基本上是以美元計價的,有的國家甚至國內也採用美元計價。在國際匯兌中也不例外,世界上大概40個國家的貨幣採用釘住美元或釘住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
美元在全球貨幣市場的獨霸地位使這種一國的虛擬化貨幣支配著國際金融體系。各國儲備的不再是黃金和美元,而是只有美元或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的外債)。這就使美國政府或企業可以憑空創造出各種金融虛擬工具來實現以前「金本位」下無法平衡的國際收支逆差。從下表所表現的美國從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到2005年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看,2005年的7915.08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與1973年的71.4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順差相比,32年的經常項目逆差增長了大約112倍。在這些經常項目中,除了美元外還存在著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另外,與1973年44.86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逆差相比,2005年美國7854.49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順差較之1973年增長了近176倍,從而實現了美元的巨額「出口」。盡管美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債務人」,但他卻成功的使美元觸角伸入到世界各個角落。這表明一國在擁有國際「鑄幣權」的條件下,可以使一國虛擬化貨幣不再受到任何國別信用制度的約束,彰顯了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和國際信用制度的嚴重缺失。
資料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S.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ccounts Data
2.「美元金本位」引發各國信用貨幣的膨脹
美元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支配地位決定了各國在外匯儲備中主要以美元儲備為主。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32年裡,經常項目逆差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元大量無節制的外流,貿易順差國獲得美元貨款,除留在各國商業銀行境外金融機構的美元頭村外,大部分回到本國按照美元與本國貨幣的匯兌比率兌換成本國貨幣。大量美元的湧入必然促使本國貨幣管理當局增加本國貨幣的供給,從而使本國信用貨幣出現膨脹。這一點對於國際經常項目順差的國家顯得尤為明顯。以中國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5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新華網)。按照1美元兌換6.8元人民幣的比率計算,中國累計發行了近10.4萬億人民幣,即使中央銀行用短期債券對增發的人民幣進行對沖,也會導致銀行間市場的擴張。作為僅次於現金的流動性非常強的資產,短期債券使銀行市場只有通過不斷地對沖才能使這部分現金始終停留在銀行間而不擴散到民間市場上。另外,各國滯留下的大量美元則作為國家的外匯儲備通常以購買美國等貨幣開放國家的政府或大企業債券保存下來。(劉駿民,2007,2)這些債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虛擬資產,這無形中又加大了外匯儲備國的金融風險。比如我國經濟在2008年初所遭受的美國次貸款危機的影響就是一個極其明顯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國的信用制度在外來國際貨幣的沖擊下不僅顯得非常脆弱,而且在不知不覺中為國外虛擬化貨幣在本國的擴張提供了信用服務。
3.金融衍生品泛化加速信用規制對象虛無化
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主要是各種信用行為和關系,其藉助的工具就是對信用貨幣供求機制的有效管理來保證信用的維系。然而,隨著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展,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逐漸虛擬化、縹緲化。金融衍生品的泛化則使信用規制的箭頭更加無所適從。在以往貨幣金融工具和普通證券階段,由於金融交易是以實體經濟的存量作為交易基礎的,盡管具有一定虛擬性,但它仍然受到實體經濟的制約。期貨與期權、指數期貨與期權等從出現就是十足的虛擬資產或產品,不僅其質是虛擬的,而且從量上也是交易者想像的結果,具有絕對的虛擬的特點。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越來越可望而不可及。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帶著眾多投機者對未來虛無縹緲的預期沖擊著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穩定。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已有較長的歷史。1849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正式推出了遠期和期貨交易。當今,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爆炸式地增長,據美國《福布斯》雜志1995年載文稱,國際金融市場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種,並且還將不斷增加。2004年有組織金融衍生合約交易總額為1143.9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0.7%。貨幣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7.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62.7%。利率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1043.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1.3%。股票指數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93.5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3.4%。場外衍生市場交易未清償合約名義金額在2004年6月底比2003年12月底增長11.6%,達220萬億美元(2004年世界統計年鑒)。以上數據說明,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壯大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幾乎可以無限設計,只要符合人們短期牟利的投機心理,人們就可以不斷地實現金融創新的泛化。

五、結語

虛擬經濟的最本質特徵在於其虛擬性,它可以憑空創造、無中生有,基於它脫離實體經濟的特性給予國家經濟表面的繁榮或泡沫,使國家信用在調控國別信用行為和規避風險方面變得軟弱無力。金融虛擬化擴張表現出巨大的投機性,而這種投機性背後卻隱含著無法估量的危機。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金融虛擬化已經在宏觀領域支配著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也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其中,中國股市的暴漲暴跌、中國外匯儲備的巨幅增加都說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國家都可能成為金融虛擬化支配或犧牲的對象,誰也不能逃脫。既然不能逃避,那就勇敢面對。所以我們應當通過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加速國家金融、信用體系的成熟,完善對金融產品和工具的信用規制等措施,保障我國金融環境的安全和穩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2
[4](英)喬治·考夫曼:現代金融體系:貨幣、市場和金融機構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美)保羅·齊威格:資本主義發展論[M].商務印書館,1997
[6](美)D·C·諾思: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發展經濟學的革命(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劉駿民李曙軍:全球流動性膨脹與經濟虛擬化[J].開放導報,2007年(2)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G. 期貨與期權的套期保值效果圖對比,怎麼弄怎麼看,寫論文需要

我做了個圖,是以加工廠需要幾個月後進貨,相當於持有現貨空頭時,分別用期貨和期權進行套保時的效果圖,圖片如下。 簡單說明下,期貨套保時,期貨大體上能和現貨對沖,套保效果較好,效果圖收益基本為0附近的直線。 期權套保時,因為期權需要保利金投入,現貨上漲時,收益為負,負值就是權利金,但現貨下降時,期權套保可以享受現貨下降時的更多收益。 兩種套保方式更有優缺點,寫論文時,你要重點展開說呀,而且最好有實例,拿出交易數據。

H. 金融學論文

貨幣與經濟
美國次貸問題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如水銀瀉地般蔓延開來,西方金融大廈將傾,各國紛紛出台措施拯救本國岌岌可危的銀行、保險、證券業,流動性緊缺成為世界並發症。掌握世界印鈔機的美國開足馬力超額發行美元,引發的信用危機直接導致中國的美元資產貶值縮水。中國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成為業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分析梳理我國應對美元信用危機一系列動作(從貨幣互換協議到超主權貨幣動議再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不難發現在對外貨幣金融領域的政策主線就是: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方向;以調整對外資產結構,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為途徑;以拓展SDR職能,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創建超主權貨幣為手段,分散外匯儲備風險,確保美元資產的安全。
一、概念的釐清
貨幣互換、貨幣國際化、超主權貨幣這三個貨幣金融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聯系,呈逐級遞進關系。通常兩國之間為規避匯率風險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貨幣互換協議的增加又為該國貨幣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鋪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內部,各大主權貨幣博弈的結果必將催生出超主權貨幣。
1.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按固定匯率,在期初交換等值的不同貨幣本金,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並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兩國央行間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在緊急情況下一方可將約定數量的本國貨幣抵押給對方,以獲得對方借出的其本國貨幣或其他國際儲備貨幣,從而使本國短期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以增強抵禦金融動盪的實力。貨幣互換是一項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來規避中長期匯率風險,控制進出口貿易成本。在雙邊貿易中,一國央行通過貨幣互換得到他國貨幣並注入本國金融體系,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可以借到他國貨幣,用於支付從他國進口的商品,而對方出口企業收到本幣計值的貨款,可有效規避匯
率風險。
2.貨幣國際化在信用紙幣制度下,超越發行國的國界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國際間發揮一般貨幣職能的國別貨幣就是國際貨幣。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貨幣的過程。據此定義,時下熱議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充分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等國際貨幣功能,並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的過程。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與該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其貨幣國際化進程是該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結果。
3.超主權貨幣超主權貨幣是「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它不僅能克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幾率,更能增強國際社會應變能力,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盡管超主權貨幣目前仍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這個概念在理論上存在問題,而在於在實踐中阻力有多大。由於它牽扯到諸多利益糾葛,該主張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實質進展),但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略
金融危機下,面臨世紀大考的中國政府權衡各項舉措的利弊得失,果斷地出台了系列對外貨幣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組合拳,這一戰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標: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確保美元資產安全。
中國創紀錄的23991.s2{Z美元的外匯儲備所面臨的風險已是有目共睹。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N/~I]貨幣互換協議,降低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已經成為共識。目前我們應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平穩地完成這種轉變,讓副作用最小。
1.優化國際儲備結構配置,分散美元匯率風險。
金融危機的蔓延迫使美國聯邦政府使用巨額財政赤字來拯救美國經濟,美元泛濫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大幅「縮水」 (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居
多)。分散美元匯率風險,確保對外資產安全成為政界、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SDR(特別提款權頭寸)和在IMF中的儲備頭寸等四大類。其中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存、長短期政府債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隨時可用的債權。外匯儲備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現匯和對外證券投資。由於外匯儲備承擔著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們應慎之又慎。從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使用情況來看,發達的經濟大國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I MF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黃金儲備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77.4%,法國為7O.6‰ 德國為69.2‰ 中國大陸僅為1.97o。雖然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匯儲備的I:U~J卻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水平。鑒於此,我們應積極調整對外資產結構,繼續增加黃金儲備等國際硬通貨。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的經驗尤可借鑒:一是大量購買黃金,提高黃金在儲備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儲備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償還外債;四是用於投資高科技行業。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表明,用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投資是一個趨勢,因此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比重,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向外匯管理部門購匯用於海外資產並購,同時提高對外證券投資的效益,建設安全化、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
2.增加貨幣互換協議夥伴,建設人民幣結算的外部網路。貨幣互換盡管是雙邊的,但雙邊數量的增加,就會漸漸形成多邊網路。通過貨幣互換,逐步搭建起亞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幣外部網路不失為一種戰略選擇 縱觀歷年來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我們不難發現,其經歷了一個謹慎試水,從被動到主動,從小額到大單,由近及遠,從急到緩的過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亞洲國家加快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東盟1 0國和中日韓3國通過了「清邁倡議」,決定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 以維護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迄今為止,中國央行先後與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7國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繼續積極回應其他國家需求,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其進行磋商。作為向外部輸出流動性的一個方式,
貨幣互換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變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拆借,但事買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於與中方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擴大了人民幣的流通范圍。這對將人民幣打造為全球強勢貨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雙邊貨幣互換不但是增強地區流動性互助能力的「法寶」 ,更是分散中國外匯儲備的風險的「利器」 。這些金額不等,用途不一的貨幣互換協議共同構成中國對外貨幣戰略的「防護網」 。
(二)中期目標: 擴大人民幣境外結算試點業務,培育人民幣國債海外發行市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為確保美元資產安全,中國政府除了從內部著手,增強自身經濟實力之外,還需從外部著眼,推動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1.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推動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人民幣要成為強勢貨幣必經過結算貨幣、投資貨幣,最後到儲備貨幣這三個階段,其進程也遵循著先周邊化,後區域化,再國際化的順序。隨著中國國力的快速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亦水漲船高,成為搶手的香餑餑。對於周邊國家和地區來說,繁榮穩定的中國是值得信賴的夥伴, 「跟著強者走」
的現實主義傳統讓這些國家傾向人民幣。與美元結算相比,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有利於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准確估算預期收益。基於周邊國家普遍缺乏硬通貨的現實和人民幣的良好市場信譽,人民幣在邊境地區已成為事實上的結算貨幣和支付手段。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於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關系發展,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城市正式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人民幣境外試點結算表明中國的貿易夥伴逐漸認可了人民幣的地位和穩定性,是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的又一步。
2.逐步建立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的條件下,離岸金融業務是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重要通道,離岸金融中心則是人民幣轉換為國際貨幣的重要載體。人民幣要想成為國際強勢貨幣,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十分關鍵,由此先香港再海外的策略應運而生。中國首次在香港面向海外投資者發行人民幣國債,為海外投資機構提供了一個頗具吸引
力的人民幣投資渠道。盡管初始數額不大,但此舉對人民幣國際化來說是一個重大進展。作為國際化的眾多舉措之一,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顯示出中國政府准備進一步採取行動,推動建立人民幣海外債券市場,逐步擺脫對美元的過度依賴。雖然目前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企業屈指可數,在香港發行的國債規模也相當有限,但作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的兩個車輪一一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的推行和人民幣國債市場的建立必將繼續進行下去。
(三)遠期目標:推動IMF的改革,拓展SDR的作用,創建超主權貨幣。
我們既要腳踏實地,又要著眼未來。國際金融危機,不但促使我們對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深刻反思,更為我們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契機。
1.現實選擇:擴大SDR的作用,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現實條件下國際社會應考慮充分拓展特別提款權(SDR)的作用。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缺陷暴露之初,IMF就於1969年創設了SDR,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風險。遺憾的是由於分配機制和使用范圍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由於SDR具備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因此它的存在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可能。現階段應著力推動SDR的分配改革,盡快落實1997年I MF第四次章程修訂及相應的SDR分配決議,使1981年後加入的成員國也能享受到SDR的好處,在此基礎上考慮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由於IME大失血,急需注資以擴大其「新借款安排」機制,而中國則利用手中流動性充裕的王牌,以購買I MF債券為籌碼成功地贏得SDR第二次增發配股90{L美元。雖然該數額對於中國巨額外匯儲備而言是九牛之一毛,但中國顯然不會就此停步。為了能恰當地反映中國在世界財經和經濟領域的地位和實力,中國需要在I ME有足夠發言權和代表權。在其它國家缺少硬通貨的形勢下,中國購買其他國家手中的SDR,進一步提升在I ME的話語權都在情理之中。鐵板一塊的既得利益集團迫於嚴峻的金融形勢,在2o國峰會上承諾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提高到至少5%以上。正如I MF總裁卡恩所言:現在正是調整I MF成員國投票權比例的時機。中國能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已經准備好承擔更多的責任。
2.因地制宜:加強亞洲貨幣合作,完善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庫。當金融危機影響一國幣值穩定之時,區域性的貨幣組織往往比全球性的貨幣機構的反應更迅捷有效。受歐元鼓舞,亞洲國家的專家學者們紛紛借鑒其實踐經驗,不斷探索創建
「亞元」的可行性。
但現實操作中,建立亞洲超主權貨幣面臨著巨大「阻力」 。無論在經濟上如何可行, 「亞元」或「亞洲貨幣基金組織」都無法迴避國內外政治因素的影響。區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政府間主義,基於討價還價基礎上的利益交換。且不說亞洲國家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迥異,單就其錯綜復雜的地區政治形勢而言,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曰元雖身為老牌強勢貨幣,但日本政治難以服眾;韓元盡管後來居上,但總體實力太弱;人民幣升勢強勁,卻孤掌難鳴。擁有全球印鈔機的美國顯然不願意亞洲也出現個印鈔機,對創建「亞元」的動議時刻保持高壓態勢。受制於復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和參差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多年來亞洲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遲遲不能建立。面對金融危機,為確保成員國央行擁有足夠資金以抵禦其本幣可能遭遇的投機性攻擊,在中日韓的鼎立支持下,亞洲終於成立了外匯儲備基金庫。新成立的基金實際運行之後,動用資金為發生貨幣危機的成員國進行貸款援助將水到渠成。雖然該基金數額並不巨大,但為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提供了一個泄洪渠。中國應加強與日韓合作,逐步完善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庫。
3.終極目的:為創建全球性超主權貨幣而努力。
國際儲備貨幣持有國的貨幣政策受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貨幣政策影響,而儲備貨幣發行國往往首要考慮的是其國內的經濟需要而非國際經濟形勢,創建超主權貨幣無疑是克服這一難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它既能擺脫國內經濟束縛,又能有效調控國際流動性。盡管如此,創建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仍困難重重。首當其沖的就是以英美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激烈反對與阻撓,不管是SDR拓展方案還是另起爐灶創造,用來替代美元帝國、歐元帝國都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拜金融危機所賜,改革呼聲日漸高漲。中國作為重大利益攸關國,責無旁貸地成為變革的旗手。為確保美元資產安全,中國一反低調內斂的傳統,不斷通過政府高層釋放強烈信號,並聯合俄、印、巴三國,高調提出創建超主權貨幣動議。在與美國就美元信用危機問題對話協商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時候,超主權貨幣動議是一著「 敲山震虎」的好棋。要想保住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就必須拿出負責任的精神和有效措施阻止美元地位滑落,而這也正是中國的美元資產安全的保證。中國所彰顯的努力和決心必將有力地觸動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平衡和兼顧貨幣政策對
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影響,切實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
中國貨幣攻防戰略之前瞻
盡管戴相龍直言,loK後將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及其他貨幣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歐元之父蒙代爾也大膽建言: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將英鎊從中剔除。但考慮到中國現行金融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不夠健全,監管機制也不夠完善,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其國際化進程也將不可避免地面對「特里芬難題」 。我們不會重蹈美元覆轍,人民幣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替代美元。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發展方向,服務於促進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直至超主權化這個總體目標。
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元難以受到國際社會的有效監管,黃金無法為世界提供足夠流動性等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國際社會應致力於健全國際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保持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相對穩定,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朝多元化、合理化方向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的成敗既取決於自身經濟實力的強弱,又取決於與其他國家利益博弈的結果。如果說,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危機四伏的此岸,未來的「一超多強」乃至「超主權」的貨幣金融體系是一次偉大變革的「彼岸」 ,那麼中國的對外貨幣政策將是這一制度性變革的橋梁。由「此岸」到「彼岸」的變革,將會改變當前的世界經濟秩序,改變我們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全部認識。貨幣與經濟
美國次貸問題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如水銀瀉地般蔓延開來,西方金融大廈將傾,各國紛紛出台措施拯救本國岌岌可危的銀行、保險、證券業,流動性緊缺成為世界並發症。掌握世界印鈔機的美國開足馬力超額發行美元,引發的信用危機直接導致中國的美元資產貶值縮水。中國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成為業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分析梳理我國應對美元信用危機一系列動作(從貨幣互換協議到超主權貨幣動議再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不難發現在對外貨幣金融領域的政策主線就是: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方向;以調整對外資產結構,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為途徑;以拓展SDR職能,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創建超主權貨幣為手段,分散外匯儲備風險,確保美元資產的安全。
一、概念的釐清
貨幣互換、貨幣國際化、超主權貨幣這三個貨幣金融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聯系,呈逐級遞進關系。通常兩國之間為規避匯率風險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貨幣互換協議的增加又為該國貨幣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鋪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內部,各大主權貨幣博弈的結果必將催生出超主權貨幣。
1.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按固定匯率,在期初交換等值的不同貨幣本金,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並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兩國央行間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在緊急情況下一方可將約定數量的本國貨幣抵押給對方,以獲得對方借出的其本國貨幣或其他國際儲備貨幣,從而使本國短期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以增強抵禦金融動盪的實力。貨幣互換是一項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來規避中長期匯率風險,控制進出口貿易成本。在雙邊貿易中,一國央行通過貨幣互換得到他國貨幣並注入本國金融體系,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可以借到他國貨幣,用於支付從他國進口的商品,而對方出口企業收到本幣計值的貨款,可有效規避匯
率風險。
2.貨幣國際化在信用紙幣制度下,超越發行國的國界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國際間發揮一般貨幣職能的國別貨幣就是國際貨幣。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貨幣的過程。據此定義,時下熱議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充分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等國際貨幣功能,並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的過程。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與該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其貨幣國際化進程是該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結果。
3.超主權貨幣超主權貨幣是「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它不僅能克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幾率,更能增強國際社會應變能力,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盡管超主權貨幣目前仍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這個概念在理論上存在問題,而在於在實踐中阻力有多大。由於它牽扯到諸多利益糾葛,該主張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實質進展),但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略
金融危機下,面臨世紀大考的中國政府權衡各項舉措的利弊得失,果斷地出台了系列對外貨幣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組合拳,這一戰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標: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確保美元資產安全。
中國創紀錄的23991.s2{Z美元的外匯儲備所面臨的風險已是有目共睹。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N/~I]貨幣互換協議,降低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已經成為共識。目前我們應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平穩地完成這種轉變,讓副作用最小。
1.優化國際儲備結構配置,分散美元匯率風險。
金融危機的蔓延迫使美國聯邦政府使用巨額財政赤字來拯救美國經濟,美元泛濫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大幅「縮水」 (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居
多)。分散美元匯率風險,確保對外資產安全成為政界、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SDR(特別提款權頭寸)和在IMF中的儲備頭寸等四大類。其中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存、長短期政府債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隨時可用的債權。外匯儲備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現匯和對外證券投資。由於外匯儲備承擔著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們應慎之又慎。從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使用情況來看,發達的經濟大國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I MF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黃金儲備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77.4%,法國為7O.6‰ 德國為69.2‰ 中國大陸僅為1.97o。雖然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匯儲備的I:U~J卻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水平。鑒於此,我們應積極調整對外資產結構,繼續增加黃金儲備等國際硬通貨。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的經驗尤可借鑒:一是大量購買黃金,提高黃金在儲備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儲備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償還外債;四是用於投資高科技行業。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表明,用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投資是一個趨勢,因此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比重,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向外匯管理部門購匯用於海外資產並購,同時提高對外證券投資的效益,建設安全化、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
2.增加貨幣互換協議夥伴,建設人民幣結算的外部網路。貨幣互換盡管是雙邊的,但雙邊數量的增加,就會漸漸形成多邊網路。通過貨幣互換,逐步搭建起亞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幣外部網路不失為一種戰略選擇 縱觀歷年來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我們不難發現,其經歷了一個謹慎試水,從被動到主動,從小額到大單,由近及遠,從急到緩的過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亞洲國家加快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東盟1 0國和中日韓3國通過了「清邁倡議」,決定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 以維護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迄今為止,中國央行先後與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7國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繼續積極回應其他國家需求,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其進行磋商。作為向外部輸出流動性的一個方式,
貨幣互換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變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拆借,但事買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於與中方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擴大了人民幣的流通范圍。這對將人民幣打造為全球強勢貨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雙邊貨幣互換不但是增強地區流動性互助能力的「法寶」 ,更是分散中國外匯儲備的風險的「利器」 。這些金額不等,用途不一的貨幣互換協議共同構成中國對外貨幣戰略的「防護網」 。

閱讀全文

與期貨期權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疫情對國內期貨的影響 瀏覽:596
期貨交易的紀律 瀏覽:252
買一手現貨油期貨多少錢 瀏覽:70
網上期貨開戶時證件過期 瀏覽:599
期貨軟體下載期貨下載 瀏覽:434
商品期貨收益任何計算 瀏覽:686
原油與原油期貨區別 瀏覽:789
國內上市的股指期貨合約包括 瀏覽:351
外匯股指期貨成交量排名 瀏覽:256
期貨商品交易技巧 瀏覽:629
外匯期貨有沒有騙局 瀏覽:931
炒外匯炒期貨差別 瀏覽:456
有沒有期貨資管公司 瀏覽:414
黔南長順縣豆二期貨開戶 瀏覽:750
期貨豆粕什麼時間交割時間 瀏覽:344
期貨交割日與現貨接近 瀏覽:823
個人借期貨公司發產品 瀏覽:891
上海東證期貨有限公司網址 瀏覽:775
焦炭期貨主力合約 瀏覽:452
期貨公司200怎麼取 瀏覽:726

友情鏈接